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正文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在鼓励和惩罚中衡量,需要什么技巧呢?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该如何学会正确奖励和惩罚孩子?

教育孩子一直都是很多父母之间讨论的问题,如何正确的就有孩子也是每一个父母在追求的方式,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孩子难免会犯错,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正确的对待孩子做错事和做对事的态度。这样会影响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对事情的看法,甚至会影响孩子以后成长道路上的为人处事。很多家长都会认为孩子是需要严厉教育的,在小的时候如果不给他们警醒让他们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就会让他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但其实不然如果没有掌握好教育孩子的度反而会导致孩子遭到失败教育的影响。

有的家长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因为涉及到自己的情绪,反而会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而随意的惩罚孩子,让孩子在心理上受到一些影响。甚至在以后可能因为父母经常惩罚自己而导致与父母产生隔阂变得害怕父母,这也是很多父母到现在都无法面对惩罚和奖励孩子的正确方式。作为父母更应该学习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奖励和惩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会惩罚与奖励同时存在,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们需要让他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让他们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让他们知道知错就改。这样才是做错事时候的正确做法,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做错了是需要怎么做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一味地惩罚他们。让他们一做错事的时候首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会受到惩罚,而不是怎么补救怎么改正。在他们做正确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也要加以鼓励给他们建立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也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惩罚他是为了让他明白每一件事情都有着他自己的规定,违背规定会有不同的后果,这是我们让他们认清社会上的规则教育。惩罚与奖励缺一不可也要恩威并施,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也要让他们明白即使我们非常的爱他但是在他们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也会公正严明。而我们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寸,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就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孩子从中受益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亲近。

惩罚孩子要掌握好“度”,那要如何去衡量这个度呢?

琪琪不小心打碎了妈妈最喜欢的玻璃杯,吓得大哭起来。妈妈看见了没有立马过来安慰孩子,而是等孩子逐渐平静一点后,温和地询问起来:“琪琪为什么要哭呀?因为打碎了妈妈的杯子,对吗?”琪琪点了点头。妈妈接着说:“这是妈妈非常喜欢的东西,你把它弄坏了,妈妈没有办法再拿它喝水了,妈妈很伤心。该怎么办呢?”琪琪明白了妈妈的感受,于是主动跟妈妈说了“对不起”,并要求和妈妈一起把地上的碎片清理干净。

琪琪妈妈面对孩子不小心犯的错误没有立刻加以责骂,而是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让孩子自己寻找弥补过失的办法——既帮助孩子明白了犯错的后果,也让孩子更加懂得体谅他人。今天我们要谈论的,就是当孩子做错事情时家长正确的处理办法。

一、为什么家长会惩罚孩子?

1.教育孩子为错误承担责任

人处在社会上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孩子也是一样。家长惩罚孩子,就是告诉孩子“事情做得不对,会影响或伤害到他人,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孩子从小明白“犯了错要受到惩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孩子“趋利避害”地少犯错误。



2.为孩子“立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懂规矩的孩子更懂得承担责任,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家长惩罚孩子的过程就是为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但要注意惩罚应适度,否则只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

3.教育孩子明辨是非

孩子知道了“做某件事会受到惩罚”,就知道了这件事是不该做的。久而久之,孩子便会拥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是非观念。但前提是家长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并且不会无端惩罚孩子。

家长惩罚孩子不应该是为了“泄愤”,而应该是为了教育孩子成为更好的人。错误的惩罚方式不但无法起到教育的效果,还会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留下难以磨灭的童年阴影。

二、错误的惩罚方式对孩子非常有害

1.伤害孩子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心需要被保护。当众打骂孩子、羞辱孩子等行为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导致孩子缺乏自爱能力。



2.伤害孩子身体健康

家长打孩子的时候往往正在“气头上”,下手容易不知轻重,一不注意就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到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3.严重时造成孩子性格扭曲

长期生活在棍棒底下的孩子潜意识里会认为暴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教导,很容易将父母对待自己的那一套拿来对待他人。

4.让孩子失去对家庭的安全感

如果惩戒过当或家庭教育过度严厉,孩子在担惊受怕中成长,本该给予孩子最大安全感的父母反而成为了最“可怕”的存在,容易造成孩子胆小怕事的性格,并且孩子对父母也不会感到亲近。

可见,错误的惩罚方式对孩子非常有害。那么,面对做错了事的孩子,家长该如何做才是有效且正确的呢?

三、孩子做错事,家长如何正确对待?

1.依照规则进行适当惩罚

家长可以和孩子提前订立下规则,比如“不好好吃饭就不能看动画片”、“偷玩药品盒周末就不能去公园玩了”等等,然后严格按照规则执行。并且惩罚要适度,尽量不要用罚站、打屁股等体罚的手段。



2.教育孩子“认错”要及时

当孩子做错了事家长最好立刻进行处理,否则换了环境或情景,孩子容易忘记或与其他事情混淆。比如孩子说了一句脏话,家长应立刻告诉他:“不可以这样说话。”并要求孩子立刻说“对不起”。

3.讲道理胜过“棍棒”

当孩子能够听得懂道理时,家长应采用口头教育的方式来让孩子明白为什么错了,并意识到需要主动改正。这样惩罚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不需要再有额外的惩罚手段。另外,家长在讲道理时不要过于啰嗦或抓住小事不放,并且当孩子主动承认错误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肯定。

如果孩子犯了小过错或无意识地犯错并能勇于承认,家长不必过度责罚。但当孩子犯了较大的错误,比如打伤了小朋友这一类,适当地给予惩罚也是必要的。那么,当需要采用惩罚的手段来教育孩子时,家长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四、如果必须用“惩罚”措施教育孩子,家长要注意哪些问题?

1.赏罚分明,适可而止

家长教育孩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是非分明,模棱两可的教育会让孩子产生困惑,不利于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因此,对待做错事的孩子也是一样,家长务必建立起赏罚分明的“制度”,并且惩罚措施要适度,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



2.就事论事,不要轻易给孩子下定论

孩子做错的事大部分并不涉及原则,都是可以改正和注意的。因此家长不要因孩子做过的某件事而为孩子“定性”,更不可因为事情的错误而让孩子误认为自己是“坏宝宝”。就事论事地处理问题才是家长应该做的。

3.尊重孩子的人格,不可讽刺羞辱孩子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家长都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即使对孩子进行惩罚,也不可用讽刺、羞辱等手段在精神上伤害孩子。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不会再犯,而不是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痛苦和恐惧。

4.“罚过再赏”不可取

有些家长惩罚了孩子后感到内疚和心疼,便再用一点小奖励去安慰孩子,这样也是不可取的,会让孩子弄不明白自己究竟是不是做错了,也会让孩子感到父母“喜怒无常”。

总之,对待孩子在生活中犯的错误,家长不可放任不管,也不能惩罚过度。合理的批评教育和惩罚措施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益处的。“聪明”的家长懂得教育孩子的“秘诀”,孩子也会成长得健康而快乐。

惩罚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手段,聪明的父母该如何正确运用惩罚呢?

“惩罚 ”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因为孩子总是会犯错所以家长避免不了会惩罚他们。但现实中大多数父母并不懂得这其中的技巧,他们只会怒斥孩子甚至打骂他们,而聪明的家长显然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引导和教育孩子的最佳契机。

平时生活中太多的说教只会让子女感觉啰嗦,他们既无法做到自律也没有足够动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去改变,这也是家庭教育往往难见成效的最大原因,本质上因为缺乏具体场景导致耳提面命变得越来越没有效力,所以父母对待孩子语气越来越不好,方式也越来越粗暴。聪明的父母因为发现了这点所以开始在生活中不断地创造和利用各种场景,借此给孩子灌注动力去纠正言行,因此“惩罚”在他们手中成为教育孩子的利器。那么他们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语言上申明利害

惩罚的第一步就是语言教导,这是所有父母都会做的工作,甚至大部分都只停留在这个阶段,可即便如此很多人说话的方式也还是不对。差一点的会骂孩子甚至大声怒吼他们,好一点的可能也只是稍微埋怨一下就没后续了。而聪明的家长肯定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他们一定会将整件事的利害关系跟孩子讲清楚,这样他才能发自内心意识到严重性,知道自己刚刚犯了错,不然孩子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问题。除了申明利害以外父母还需要劝导孩子积极纠正自身行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接下的话语就显得顺理成章,孩子能更容易找到动力去执行父母的要求。

第二,方式上让孩子承担后果

单纯的言语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因为孩子没有什么自控力,今天跟他苦口婆心说的一通话可能到明天他就忘记了。所以这时聪明家长会让子女积极去承担后果,这也是作为他犯错后所必须做出的补偿。等到孩子真正付出“代价”了,他自然就会明白任何人都必须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以后也就不敢再犯同样的错了。当然具体惩罚方式也有讲究,比如可以让他做家务,或者罚他抄写作文,总之必须要让他尝到一点“苦头”。

第三,奖励和惩罚要绑定在一起

当然一味惩罚孩子即便语言和方式都非常温和时间久了也容易打击他的积极性,这时聪明家长会适时地去奖励子女。一般奖励和惩罚是绑定在一起的,就像放风筝一样,你不能一味地往回拉,适当地往外放一放风筝才能飞得越高越稳。所以生活中孩子有做得好的地方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奖励,这样他才有动力去做好每件事。

父母该如何表扬和批评孩子,有效果?

先来说一说表扬。

表扬,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开心而鼓舞的事情,但是,看似简单的一句表扬,却蕴含着教育的终极难题:我们给孩子灌输了什么样的心智?

孩子的心智模式分为两种:成长型心智模式和固定型心智模式,这是斯坦福大学的德韦克教授提出来的。她针对这样一个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为什么孩子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有的能够越挫越勇、最终克服困难;有的孩子却轻易就放弃努力,甚至否定自己的能力呢?

她的研究结论是,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智力、能力、品质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孩子的类型。也就是说,孩子如果认为这些要素是先天决定的,后天改变的可能性很小,那么就是固定性心智模式;如果孩子认为这些要素先天有一部分形成条件,但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改变,那就是成长型心智模式。

那么,表扬与孩子的心智模式又有什么关系呢?

‍‍夸孩子“棒““聪明”“有天赋”,就是在无形中给孩子灌输固定型模式,因为你这等于是在跟孩子说:“你数学这么好,是因为你聪明。” “你画画好,是因为你有画画的天赋。”它还会给孩子另外一种暗示,就是大人之所以表扬他,是因为他聪明、有天赋,所以他如果想要以后继续得到大人的表扬,得到大家的认可的话,就要继续展现出他很聪明,很有天赋的样子。

这就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他的那些天赋上,而不是后天努力上来了。相反,如果你夸孩子“喜欢唐诗,花了不少时间背唐诗”“经常练习算数”或者“非常努力练琴”,这就是在暗示孩子,大人最看重的是他的努力、练习和勤奋,所以如果他想要以后继续得到大家的认可的话,就要继续努力练习、勤奋学习。

成长型心智和固定型心智,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长型心智的孩子乐于迎接挑战、遇到困难也不放弃,而固定型心智的孩子害怕挑战、遇到困难会轻易放弃。

所以,你看,夸孩子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如果表扬得当,能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成长型心智,但如果夸奖不当,会让孩子抵触失败,害怕挑战,轻易放弃,甚至为之说谎。

那么,怎样才能帮孩子建立起成长型心智呢?

主要有三点:

第一,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的天赋;

第二,表扬孩子成功的过程,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结果;

第三,表扬孩子的进步、成长,而不是这一次任务当中的分数或者表现。

我们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人,这些人不怕挫折,特别注重提升自己,他们愿意自主、自觉地去学习,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被培养成长型心智,能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保持固定型心智,早早把挫折归结为自己不够聪明,认为智力无法改变,也就不容易从失败中学习了。

所以,表扬是需要技巧的,重点要放在你看到了孩子后天的努力上。

再来说一说批评。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孩子自信心不够、比较害羞,都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中间批评得过重,表扬孩子表扬得不够,而西方孩子恰恰相反,他们阳光活泼、自信开放,就是因为他们教育中间强调的是表扬而不是批评。‍‍‍‍‍‍‍‍‍‍‍‍‍‍‍‍‍‍‍‍‍‍‍‍‍‍‍‍

甚至很多教育专家都会说,现在的学生看上去很聪明、勤奋,可是就是没有个性、唯唯诺诺的,生怕犯错误,其实去问问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是以前家长、老师批评得太多没自信了,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就想讨好别人。所以这些教育专家就秉持着一种看法,对孩子是不应该批评的,只要不犯大错误,就让他自由生长。

甚至有人认为要是批评孩子的话,就会扼杀孩子的天性的。这又变成了过于偏激的观点了。我的观点是,犯了错就应当让孩子知道错了,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是要讲究批评的方法。

很多父母就是太心急了,张口就进行了固定型的批评。举个例子,孩子要去店里买冰淇淋吃,妈妈就说:“你怎么这么馋?刚刚吃过饼干了,怎么又要吃冰淇淋!你就知道吃、吃、吃!什么时候看你学习有这么用心了!”

换成是你,你会怎么批评孩子呢?

我的建议是这样的:

1.告诉孩子他错在哪里

如果我是那位妈妈,我先会这么说:“哦,你想吃冰淇淋是吧?冰淇淋是很好吃呀,我也很喜欢吃冰淇淋。可是,你刚刚吃过饼干啊,你还记得上次你们老师讲的健康课吗?吃太多零食对身体不好,个子也会长得慢呢。”

当然,这么说的话,他可能会说:“可是就吃一点点也没有关系啊。我就吃一口,剩下的你吃好不好?” 然后你们就开始陷入了新的一轮辩论当中。

但是没关系,在我看来,最好的防止孩子犯错误的方法,是让他们明白这件事为什么是错的。如果只是告诉他们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不能做,那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他今天要吃冰淇淋被你批评了,明天可能又要吃薯片,又被你批评。我宁可花更多的时间让他明白道理,虽然现在麻烦些,但是总比将来花更多的时间批评他好。

2.就事论事,不贴标签

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不贴标签,更不要对孩子的品质做定性的负面评价。像那位妈妈,上来就说孩子馋,这就是给孩子贴标签。这样的负面标签会给孩子很大的心理暗示,让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改不了了,那就给他灌输了固定型心智,让他放弃了自身的成长。

更糟糕的是,那位妈妈还扯上了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那就是把他在吃零食这么一个特定方面的问题,又放大到其他方面去了。就是说他不仅仅是在吃这方面没有自制力,而且在学习方面也没有自制力。

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配合,改正错误,所以批评应该是具体的,不是泛化的。所以无理由地扩大批评的范围会造成失焦,也给不了孩子具体的指导,而且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抗拒和反感情绪。

3.告诉孩子如何改正

一定要告诉孩子这样一个观念,虽然你这一次做错了,但平时你的表现还是蛮好的,你在其他方面也是做得不错的。你不是坏孩子,你的品格是好的,只是暂时犯了一个错误,你将来是可以提升的。因为错误是相对容易改变的,而品格是难以改变的。

想要孩子从批评中学习,我是这么说的:“宝宝,你昨天就做得非常不错,昨天吃完饭之后妈妈叫你不吃冰淇淋,你就忍住了,做得非常好。今天你是一时嘴馋,没关系,我相信你还是可以忍得住的。”

所以在批评孩子前,先指出他的优点,告诉孩子他其实是可以改正缺点,做得更好的。要知道孩子也是要面子的,这样批评孩子之后,孩子不会觉得伤了他的自尊心,而是增加了改正错误的信心。

总结一下,孩子犯了错误当然要批评,但是要注意批评的方法。

第一,你要告诉他哪儿错了。

第二,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第三,要告诉他如何改正这个错误。

如果你反过来,对孩子进行固定型的批评,就是既不告诉他哪儿错了,也不告诉他如何改正错误,只是一味地说他不好,那就不叫批评,叫发泄情绪。这样批评出来的孩子,确实容易像教育专家说的那样,长大后没有个性,缺乏自尊和自信。

以上。


思维解绑,小儿好养。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芭菲小鹿。育儿原来如此有趣。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该如何把握好尺度呢?

引言: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首先目标要适度,期望过高对于孩子的影响更大,另外教育方式要适度,不要过度的包办代替,也不要过度的宠溺,要学会有原则,有条件。

一、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给予适当的目标,另外方法要正确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根本都把握不好尺度,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觉得这样更能基于孩子的发展,但是要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是需要遵循身心发展的,如果说期望过高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不要揠苗过长强其所难,要不然的话会让孩子变得非常叛逆,也会影响到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家长要正确的去引导,同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方式,不要过度的关怀,也不要没有原则,不要报班代替,这样也是在剥夺孩子自主意识,还有自我发展。一定要有原则,有条件的去爱自己的孩子,当然了,你可以没有条件,但是你一定要有原则,只有在有原则的情况下,孩子才能够健康成长。

二、教育孩子的时候内容要适度,表扬要适当,要具体

另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内容一定要适度,不要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意识,教育兴趣,教育,性格教育,不要只关注到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围绕孩子全面发展开展,另外不要影响到孩子良好品德,还有健康人格的形成,避免孩子人格缺失给孩子带来一生不良的影响,另外在表扬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适度,要不然的话孩子就会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觉得你的夸奖非常的敷衍,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信心倍增,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就会觉得非常的平常,不管我做什么我都很棒,我都很厉害。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