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简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3年)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互助组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主要是发展高级社。

由于错误地开展了对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步伐加快,进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将初级社转为高级社,有些由互助组直接转为高级社。

扩展资料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三步走:

一、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首先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几户或十几户在一起的农业生产互助组。

二、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号召农民组织以土地、农具、牲畜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三、生产发展和农民觉悟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组织大型的、按劳分配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并强调在一般情况下都应该遵循上述步骤,同时他也认为,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走直路,直接搞合作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分别是什么?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底,以发展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55年下半年,大办初级社。
第三阶级,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是合作化运动高潮段。1955年7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总结了农业合作社的历史经验,系统阐述了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方针和原则。

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加速了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使5亿多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样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在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上和形式上,采取了从手工业供销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改变手工业的生产关系。到1956年底,基本上实现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渔业、盐业、民间运输业、小商小贩等个体劳动者也基本实现了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的基本实现,大大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并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

对农业进行改造经历了哪些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互助组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从1955年下半年起,由于错误地开展了对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步伐加快,进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将初级社转为高级社,有

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

一、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改造步骤: 1、积极引导、典型试办。采用说服、示范、国家援助的方法,启发和帮助手工业劳动者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逐步组织起来试办合作社。 2、总结经验、普遍推广。各地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建立,从1951年开始到1953年先后成立的有省、市级14个,县、市级19个。手工业合作社的全国性的领导机关,1954年以前是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1954年12月后是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各级手工业联社,是各种形式的手工业合作组织自愿组成的联合经济组织,是手工业合作社的直接的组织领导和业务领导机构。 3、加快改造、迎接高潮。农业合作化运动步伐加快,对手

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展开全文阅读

上一篇
limx→无穷3/5x2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