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正文

对于过度依恋父母的幼儿,如何实施个别化教育

孩子过度依赖家长怎么办?父母怎样正确处理依恋关系?

幼儿园早就已经开学,每天早上都能在校园门口看到孩子和家长恋恋不舍的场景。有的孩子在接近一岁之后,对家长的依恋却越来越严重,早晨不让父母上班,晚上一回家,孩子就变成了“大腿挂件”恨不得时刻都挂在父母的身上。只要一离开就会哭闹不停。

帮忙带娃的老人会和父母说“白天在家的时候表现的挺正常的,为什么父母一回来反而变得寸步不离了呢?”

其实这样黏着父母,就说明孩子对父母有了分离焦虑,但也正是这样才说明了孩子正在朝着社会化行为模式转变。孩子在婴儿时期还不懂得依恋,随着他们年龄增加,逐渐才会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然后是对父母亲双方的依恋。

一旦孩子与父母分开就会哭闹或者是表现的焦虑不安,直到父母回到自己的身旁他们才能停止,这表明孩子已经有了情感和自我的意识发展,是一种心理发展健康的标准。

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的那段时间,孩子的依恋会越来越严重,只要父母远离自己一会或者是不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孩子就会惊慌,严重的则是会大声哭泣。

这个时候也是孩子最粘人的时候,不过父母不能任由孩子的依恋无限度的发展,因为再过一段时间他们会去幼儿园,无法适应长时间离开父母的生活。而且孩子将注意力都放在父母身上的话,就不能发展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也失去了对周围环境探索的兴趣,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没有好处。

孩子依恋父母除了生理需求,想要父母喂奶,换尿布之外,还有一种是因为情感需求导致的,他们需要父母对自己拥抱来产生安全感。

依恋大部分源自于对生存的需求,但是会逐渐演变成心理需求,如果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或者是喜欢玩耍的话,他们对大人的依恋就会比较弱。

法国心理学家瓦隆指出:“儿童对人们的依恋心是发展儿童个性极端必需的。如果儿童没有这种依恋心,就可能成为恐惧和惊慌体验的牺牲品,或者将产生精神萎缩现象,这种现象的痕迹可以保留一生,并影响到儿童的爱好和意志。”

所以说,儿童依赖妈妈或者TA的抚养人,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依恋情节。

还有的孩子从出生就经常和父母分离,家长需要外出工作,没有办法一整天都陪孩子在一起,这样的孩子从婴儿时期就很没有安全感,他们独立性其实很强但是心理无法忍受长时间与父母分离。或者是父母感情不好,经常吵架,搬家,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一样也会造成内心不安全感增多,对父母的依恋心也比较强。

孩子经常遭受冷漠的对待,比如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需求,经常延迟对孩子的满足时间,放任孩子自己在一旁玩耍哭闹,自己玩手机。孩子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中就会形成对家长很强的依赖感。

面对孩子依恋感很强的情况,父母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孩子这种离开父母就哭闹的现象,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孩子不懂事,不听话,要找到他们哭闹原因的源头。

要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尤其是上幼儿园之前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长时间父母的陪伴,所以尽管父母白天需要上班,但是晚上回家之后还是要多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进行互动,在休假的时候尽可能多的带着孩子出去玩,这样能够增加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性,父母带着孩子出去玩还能帮助孩子适应社交和其他人交流,让孩子多增长一些见识。

如果父母离开也要和孩子说明,自己是暂时离开,还是会回来的,让孩子有心理准备,不要用玩具或者是视频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偷偷溜走,这样会增加孩子不能忍受分离的痛苦。

每一次与孩子分离之前都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们总是缠着父母也要多抱抱和亲亲孩子,让他们知道父母的爱,平时和以多做一些游戏来模拟父母上班活着离开的场景。

让孩子知道父母有自己要做的事情,不能总是一直陪伴着孩子,但是爱从不减少,如果孩子是因为要达到一些目的而缠着父母的话,家长可以考虑适当的满足他们,并且与孩子约定好,满足了要求之后要乖乖的不哭闹。

不要给孩子造成一个误区,认为父母就是应该围着自己转的,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品格,多带他们探索世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很多孩子之所以喜欢缠着父母是因为自己没有感兴趣的事,一旦孩子能够沉迷某样东西的话,他们就不会总是缠着父母了。

如果孩子总是靠依赖他人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安全感的话,那么他们将来在学校,社交和控制情绪上都会出问题,而且对智力开发也有一定的阻碍。

因此家长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的戒除孩子对自己的依恋,不要让他们对父母的黏人程度超出限制,家长不能事事都满足孩子甚至是包办他们的一切。

很多家长很享受孩子对自己的依赖,喜欢孩子在做任何决定的时候都要询问父母,有的孩子胆小到对不熟悉的人说话之前也要先看看父母,家长点头他们才说话。

其实这就是一种过分依恋的心理状态了,这样的孩子独立性很差而且不自信,家长要学会让孩子有主动权和话语权,多放手让孩子勇敢去尝试,自己和小伙伴玩耍,还有的孩子从小是由祖辈看顾长大的。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产生依恋情绪,因为祖辈往往都比较溺爱孩子,父母如果有精力有时间最好还是多将孩子带在自己身边,这样能够控制溺爱孩子的程度。

如何让孩子解除过渡依恋父母的现象?

如何让孩子解除过渡依恋父母的现象?

方法1: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合理、公正

为避免孩子产生恋父恋母情结,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待的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一致,不可以形成妈妈压爸爸的态势,或反之。包括爱孩子的方式也是如此,不能爸爸对孩子热情有加,无所不满足,甚至是护短,而妈妈就是一个黑脸包公,事事看孩子不顺眼、挑毛病。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天平就会偏向爸爸,时间长了,就会与妈妈产生裂痕,会与妈妈发生矛盾,可能就会不在乎妈妈,眼里只有爸爸,爸爸就是靠山,就是一切,形成恋父情结。恋母情结亦如此。如果标准只有一个,孩子好执行,一旦出现两个不同的标准,孩子就会不知所措,最终孩子会选择一方而放弃另一方。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仅要一致,还要做到公正合理,才能让孩子信服,否则没有说服力,在孩子面前也就不会有威信。

方法2:不要让孩子陷入父母的矛盾中

在和睦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一个健康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意识,父母间的恩爱和相互尊重,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与人交往也会懂得礼节和尊重。在一个家庭里,夫妻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经常会有不同的意见。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不能为了一点点事情争吵,把个人意见完全暴露在孩子面前,让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听爸爸是对的还是听妈妈是对的,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选择意见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而无视另一方的存在,慢慢的就可能形成对偏向自己一方家长的依赖,产生恋父恋母。所以家长千万注意不要让孩子陷于父母的矛盾之中,即使夫妻之间有矛盾,也不能拿孩子当挡箭牌,而是要给孩子同样的关爱,让孩子体验父母的关心。遇到困难时,夫妻双方要相互支持,让孩子看到团结的力量,体验家庭的温馨。这样孩子就不会藏匿自己的情感,而是合理的表达对父母的爱,一般不会把自己的情感固定在某个家长身上。

方法3:鼓励孩子独立,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愿

孩子小的时候,父亲或母亲如果过度呵护,就容易纵容孩子达到依赖的地步,这样长大后就容易形成恋父恋母情结。比如父亲从小对女儿过度照顾,从没有拒绝过女儿的要求,帮女儿穿衣服、洗内衣裤,到孩子有了性别意识,父亲应该让女儿懂得男女有别的时候,父亲还是象对待婴幼儿一样对待自己的女儿,该回避的不回避,让女儿感到父亲和自己之间没有任何距离,觉得父亲是天下最好的父亲,从而父亲就代表了心目中男人的形象。这种孩子成人后,找男朋友时就会把父亲当做参照物,可天下不可能有和父亲一模一样的男人,也不可能完全象父亲一样来对待自己,就会使得孩子遇到择偶的困难。其实反之亦然,如果母亲对儿子的照顾超过限度,没有区分,不保持一定距离的话,儿子亦容易形成恋母情结,影响以后的择偶观。所以这样的问题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一定要尽力从小避免。

家长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替孩子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不背离其健康成长的大原则,就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意成长,哪怕走点弯路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让孩子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想法,同时对父母的建设性建议的正确性感到信服,慢慢就学会分析问题,善于听从别人的正确意见。只要孩子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一般就不会对父母事事依赖,基本也就不会产生恋父恋母情结。

方法4:走出家庭,结交更多的同龄朋友

孩子在不同的成长时期,会有不同程度的友谊,能结交不同的同龄朋友,这样的同龄人之间的友谊,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至关重要,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孩子成长起到的效果最明显。同龄人之间的友谊会冲淡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赖,会减少恋父恋母情结的形成,而且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找到沟通的渠道,更容易引起共鸣。为了预防孩子恋父恋母情结的形成,父母从小就应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结交更多的朋友,建立除家长之外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得孩子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及时得到不同渠道的支持和帮助,这样就会减少对父母的依赖。

对于已经有恋父恋母情结的孩子,家长就更应该鼓励孩子走出家庭,结交朋友,在初期要多给孩子制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比如家长可以与孩子的同班同学的某些家庭形成联盟,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如春游、秋游,一起打球或游泳,还可以让孩子邀请同班同学来家里写作业或让同班同学邀请自己的孩子去他们家写作业等等,让孩子有更多地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更多地了解同龄人的交友意识,慢慢地以友情取代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进而形成准确的交友观念,以期不影响其成年后的交友。

优竹教育

如何让孩子解除过度依恋父母的现象?

这个问题看起来属于为孩子立界限的范畴,让孩子能够更加自主,更加独立。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要首先是有界限的父母,要给到孩子足够的空间和信任去逐渐独立起来。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之初,通过与父母的互动来认识世界,也通过父母的眼睛看到自己的样子。

一般而言,如果孩子在心理上过度依恋父母,主要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环境或者条件。父母往往认为他还不具备自主独立的足够能力,会因为心疼孩子而对孩子的事情主动或被动地包办。当孩子独立去面对和解决一些事情,遇到挫折和困难有所情绪和退缩的时候,家长往往更没有耐心和信心让孩子继续做出尝试、经历挫折,进而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背后是父母对孩子的不够信任,不够放手,剥夺了孩子更多的成长的机会。

一位妈妈诉苦说她的孩子两岁半孩子了,至今不能断奶成功,因为每次断奶孩子总是哭闹。我跟她说只要她准备好了,孩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断奶过程孩子有哭闹是正常的,如果妈妈不够坚定,孩子一哭闹,妈妈的决心就动摇,往往就心软了而中断断奶计划。这样的反复其实问题不在孩子,而在妈妈。不会给到孩子真正的抚慰,反而孩子会缺乏足够的稳定感和界限感,以后的分离会更加痛苦。这个妈妈听后坦言,确实是这样,每次断奶都是自己坚持不住的。

其实每个孩子都具备面跨越他所面临的障碍的能力。

过度依恋父母的孩子也一样。要想解除这这种现象,父母首先要从内心里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具有独立自立的潜能。

然后,在孩子出现暂时的挣扎和情绪的时候,接纳孩子的正常情绪,不要操之过急,温和的陪伴他,坚定的支持他。

最后,逐渐给孩子创造独立自主的环境和机会,孩子自然会走出来。

每一个问题都是资源,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出路。

微信公众号:心暖花开心理,终生成长路上的支持者、陪伴者、见证者;ID:xinnuan-huakai。

对过度依恋父母的幼儿家长,老师应给出什么样的建议?

那过度依赖父母的幼儿,家长老师又给出的建议就是让孩子独立一些,多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很多事情让孩子自己去独立完成,父母不要过多的参与孩子独立完成事情的过程。

如何纠正孩子对于母亲的过度依赖呢?让孩子独立?

估计世界上的人类最常说的两个字就是妈妈了吧,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习惯性地先找妈妈,大人有时候都会这样更别提小孩子了。所以要学会让孩子独立,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不这么喜欢黏妈妈。

从孩子出生开始,孩子更多都是妈妈在照顾,妈妈陪伴孩子亲子阅读,陪伴孩子游戏的时间都多于爸爸。孩子跟妈妈的感情更深。从心理学理解,在2岁发展出独立意识之前,孩子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认为妈妈是“我”的,这个阶段的母子关系被称为“母子共生关系”。

爷孙

首先不要因为孩子总黏着妈妈,就对孩子不耐烦,或者强行让孩子跟妈妈分离。孩子对妈妈产生依恋,是再自然不过的情感。孩子适度的依赖妈妈,会让孩子有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进一步发展探索能力前提。只有当孩子被理解,被爸爸妈妈的爱包围,他才会越勇敢,才会有更多向外的能量。

多跟爸爸接触。爸爸在儿童早期对于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3岁之前,如果爸爸跟孩子的亲子关系密切,一定程度上也在拆解母子之间的密切关系,容易让孩子从一方亲密的关系中拉离来,让孩子形成独立的自我。相反,会让孩子的感情完全倾向于妈妈,就会更粘妈妈,长大以后这种感情也就越难隔离。

母子

由老人轮流照顾孩子,跟爸妈以外更多的家人接触,孩子更不容易粘妈妈。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轮流照顾的孩子,因为孩子要不断的适应不同的人,适应不同的环境,孩子的独立性更强。有些妈妈会担心孩子跟着老人,跟自己就不亲了,其实只要妈妈该陪伴孩子的时间,该给孩子的爱不少,宝宝还是跟妈妈更亲。

母女

孩子在三岁左右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喜欢展现自己。 但是孩子因为身心发展的特点,有些事情还做不好,家长这时候一定不要过多的干预和评判,或者过度的保护和限制孩子的行为。如果这个时候孩子的独立意识没有发展出来,孩子就会退缩,所以当孩子主动提出要自己做的时候,一定要及时鼓励孩子。

所以说给他更多精神和行动上的支持,这样孩子越独立,越不会粘妈妈。也能让他在以后的生活和环境中适应能力更强,这样的话无论对孩子还是家长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当然这个过程家长也不要心急,慢慢来。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