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正文

现在的学校义务教育是死记硬背,填鸭式教育吗?

学校的“填鸭式”教育现象普遍吗?

普遍。

填鸭式教育是指灌输式教育,是由前苏联教育家伊·安·凯洛夫发明的。填鸭是指在鸭子生长的一定时期,通过按时把做成长条的饲料从鸭嘴填进去,减少鸭子的运动量,使鸭子快速增加重量。

填鸭式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文章纯靠死记硬背,完全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

填鸭式教育出现的原因

第一、教育观念没有及时转变

把这个原因放在首位,是因为这一点很重要,也是最普遍常见的原因。在当今社会,应试教育并没有被取代,也将不会被完全取代。

而很多家长认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填鸭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孩子时间。家长认为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研究琢磨不如直接告诉他方法,除了节约时间还可以多刷几道题。但是并没有意思到,这样做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第二、家长过度焦虑

相信每位家长都有接到过培训机构打来的电话,详聊后他们会告诉你,你家孩子的成绩现在对比其它的孩子是有多差,制造焦虑,让家长开始恐慌。

然而对于孩子学习了解的不是很清楚的家长来说,就出现了病急乱投医的情况。于是开始报名各种补习班和特长班。渐渐地,家长把这种焦虑传递给了孩子,孩子周末两天在各种培训机构连轴转。

为了节省时间转更多的培训机构,家长认为“填鸭式教育”是非常符合的,节省孩子的时间,还能更直接地让孩子学到考试内容。

你怎么看待现在的填鸭式教育?

我感觉这种教育非常不好,填鸭式教育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给了文章,就死背,全都不明白意思。这样会使孩子们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只知道死记硬背,还有的学生说“反正完成任务就行了”,学生们都说出了这种话,他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学习,没有一点兴趣。这样强迫学生们的教育,我很不赞成。

什么是填鸭式教育?

填鸭式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比喻灌输式教育。填鸭意思是指鸭子在饲养的过程中养鸭人用含糖量高的柱状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

填鸭式教育由来

填鸭式教育是苏联一位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他发明这种教育后就被苏联人民唾弃,当时中国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结果捡了人家失败的发明。在中国全部都是这种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给了文章,就死背,全都不明白意思。

与之相对的是启发式教育。相对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方式当然是启发的好。在教育界有一句话:“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填鸭式教育前两项都占全了,就是没有“做”这一环节。而启发式教育就充分考虑到了做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填鸭式教学法是注入式教学的俗称。填鸭,指鸭子长到一定时期,把做成的长条形饲料按时填进鸭子肚内,填鸭式教学严重阻碍学生智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和西欧中世纪的学校中曾占统治地位。

填鸭式教育的利弊

优点:

1、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它可以直接跟随老师进行教学,而不是像西方那样让学生自己探索,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中国的学生人口基数大,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学生的教学设施和条件也相对落后。这时应试教育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为你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3、从中国的国情看,中国的教育经费还没有足够的保障,难以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此外,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最公平的方式。

缺点:

1、它只完全把教师和书本带入学生的头脑中,毫无创造力可言。阻碍社会的进步。

2、填鸭式教育只注重考试和升学率,忽视了教育教学中经济建设和当地社会发展的现实,忽视了大多数不能上学的学生参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其结果是,职业技能培训无用,职业教育被忽视。

3、沉重的学习负担和考试压力使学生失去了青少年应该享受的快乐,损害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并对他们今后的健康生活和工作形成了许多潜在的负面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填鸭式教育

中国教育缺陷是填鸭式学习方法,缺少框架结构思维?

填鸭式教育是苏联一位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他发明这种教育后就被苏联人民唾弃,当时中国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结果捡了人家失败的发明(中国人当时比较保守)。在中国全部都是这种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给了文章,就死背,全都不明白意思。"反正完成任务就得了"学生如实说。

与之相对的是启发式教育。相对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方式当然是启发的好。在教育界有一句话:"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填鸭式教育前两项都占全了,就是没有"做"这一环节。而启发式教育就充分考虑到了做的重要性。

从局限性上来讲,填鸭式教育之弊就更是多了。它只充分把老师和书本的思想灌输给了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照这么教学生,社会还怎么进步?说的严重点,人类那点进步的文明有可能就到此为止了。当然了,这也不是绝对的。中国人比美国人聪明,但全让填鸭教育给毁了。

至于利,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最多的知识。

填鸭式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把学生训练成了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考试的机器。长久下去,中国的发展就会有很大问题了。而填鸭式教育教育出来的天才,绝不是因为填鸭填出来的,而在于他们能够在填鸭的教育方式下,努力保持自己的思想。

有些人在此种教育下成功,原因很多:

1、有些是比较有悟性,好奇心强,会追究下去,结果又成功得到结果,从而在此教育下因主动探索而成功,这正是填鸭式缺少或没触及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转成为对知识根由的兴趣。这样的人之所以少,主要是高中教育并没有能激发好奇心的东西。

2、有些则可能是好胜心强。这种在一些好学生中非常常见,他们不是对知识感兴趣,而是对名次的前后和别人的目光感兴趣。这种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失去继续追求上述目标的环境而失挫。比如那位屡次考上北大又退学的学生,他学习的目的很浅,就是为了一种状元身份,对以后的工作目标没兴趣,提不上劲,但对考大学却乐此不疲。

所以,好的教育,就是要学以致用,让学生看到这些知识的光明前途或者对这些知识的好奇,而产生动力。前途与好奇应该都具备,才是好的教育。再加上一点好胜心,就很完美了。三者都不可少。

填鸭式,就是只告诉"是什么",不告诉你或没说清楚"为什么",让你去死记硬背,这样你所知道的"怎么做"也就不牢固,完全靠记忆。所以说考完试,就忘光了。

像数据结构严蔚敏,第一章是这样安排的。

1、 数据和数据结构

2、 数据类型

3、抽象数据类型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不知道,没怎么说,就是说学XXX,然后又是来看XXX。

为什么要看这个?为什么要接下来是那个?都不知道。

你只知道,这个要考,那个要考,这个重要,那个重要,为什么会重要?你不知道,你只知道这是指令,是书上说的它重要,而不是你觉得它确实重要。

前因后果

我就纳闷,于是死劲地去想它们之间的关系,终于感觉看出点名堂来了:

这是下定义,告诉我们它们是什么样的特征,是概念,是叫我们辨识的方法。

1、数据和数据结构: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数据结构是数据的在计算机中的表达和组织,不关心数据元素的具体内容。结构这一词就是抽象出本质形式。(参见"代数结构"、"拓扑结构",抽象出结构是数学上很常见的思想)

2、数据类型: 强调了一个值的集合的操作集。

3、抽象数据类型:强调了一个数学模型的操作集。也就是指出操作的用途,而不去具体实现它。方便我们不拘泥于具体实现而在抽象层面研究问题。意义:ADT层面研究问题才叫计算机科学家嘛,不然只能叫码农。

从接触到具体认识再到抽象提炼,就是学习新事物的方法。遵守这个过程,我们才从不熟悉到熟悉,跟着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绪走。这样才对知识掌握了来龙去脉,而不是机械填鸭最终留下很多知识体系里的"坑"。

讲清楚这样一个过程,才能摆脱填鸭式教育,走向启发式教育。

国内的应试教育导致,也是家长及至整个社会急功近利似的追逐那些短暂的、虚荣的、见效快的短期利益有关。

“填鸭式教育”真的是一无是处吗?

每个国家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同的,但是具体怎么不同,其实很多家长都只有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有这样一部豆瓣8.4分的纪录片叫做《学习的人》,讲述的就是哈佛大学4个学霸,走遍美国,英国,以色列,法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对中西方多个国家孩子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度的探讨。



我在看完整部纪录片之后发现,其实这些国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流派:思考讨论派和背诵刷题派。

这也是中西方教育一直以来的差别。

韩国

说到中国的学习氛围,不免要提到“竞争”二字。而韩国孩子的学习氛围,比起中国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学生们在上完一天的课后,晚上依旧会排长长的队等公交去大峙洞补课。

因为“补课”的影响,大峙洞可以称之为“不夜城”,和夜市的繁华程度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回到家后,学生们依旧会奋战到凌晨1点。

如果是为了考大学冲刺,无可厚非,但是其实很多12、13岁的学生,也是这样的学习强度。



韩国的小朋友说,如果成绩不好,很可能找不到朋友,她们也不会和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起玩,会被认为是“傻瓜”。



日本

日本孩子的学习氛围和韩国孩子非常相似,或者说亚洲孩子的学习方式都很相似,不过唯一有点不同的就是日本孩子会非常崇尚记笔记。

而且笔记不仅仅是简单地抄录,而是会把知识视觉化、系统化。然后记忆背诵。



但是总体来说,也是背诵流派的,或者说是“填鸭式教育”。

那西方国家呢?

以色列

犹太人被称之为最聪明的人,在世界人口中,犹太人占比不到0.2%,可诺贝尔奖获得者却占到了20%。

在犹太人国家的图书馆中,是非常吵闹的,每个人都在大声说话,但是每个人都不说废话,而是就一个问题进行有深度的讨论。



而且很多讨论得很激烈的两个人,相互并不认识。

在犹太人的孩子,从小到大听到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马达后修普?”翻译过来,就是你的想法是什么?



美国、法国

法国是唯一考试会考哲学的一个国家,会在课堂上认真的讨论哲学问题,比如“和事实不同会是正确的吗?”“朋友是什么?”



美国课堂也会有激烈的讨论,采用圆桌“圆桌学习”的方式。圆桌是没有主座、次座之分,所以老师和孩子都是平等的,可以畅所欲言。

这样的学习氛围的熏陶下,美国也有非常多超一流的大学,譬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耶鲁大学等等……



这么看下来,确实是思考讨论派的学习方式好一些。

但是在纪录片中,还发生了这样一个小插曲。这几位来自哈佛的学霸和韩国高二的学生们比赛做一道数学题。

先是哈佛学霸解题,哈佛学霸用了非常多的时间去解题,最后结果还错了。



结果韩国的同学们认为这道题其实很简单,很快就解答出来了。这让哈佛学霸们非常有压力。



而且印度也是一个背诵式的教育模式。

一位印度学考到了美国麻省理工,麻省理工的教授问这名印度学生“你们国家不是有IIT(印度理工)吗,为什么还要来MIT(麻省理工)呢。”

这名印度学生回答:“正是因为我没有考上IIT(印度理工),我才来到了MIT(麻省理工)。”



每年参加JEE的考生共有40万,最后仅有不到5000人能进入JEE、

JEE从来没有重复的题,而且很多知识都是背诵原文,才能填写上去的。这样一个背诵式的学校,却比我们熟知的麻省理工门槛要高。

也可以让我们有些沉思,其实“填鸭式教育”也有其好处,并不是完全的失败品。



任何一个教育的诞生以及发展,都是贴合本国国情的,我们身在其中,离得太近,其实反而容易看不清其中的好与坏。容易一刀切。

我们的孩子,大多还属于和韩国、日本一样、记笔记、背诵,不断上补习班的状态。通过韩国高二学生和哈佛学霸的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利的一面。



但同时也不要盲目崇拜背诵的力量。

这对孩子来说是过度的消耗,太过沉重的压力,会孩子的影响,不是考上一所优质的大学就可以弥补的。

我们不是老师,但是在生活中,给孩子营造的氛围完全可以向以色列、法国、美国这些国家的教育模式去学习。

多问孩子“你的想法是什么?”,允许孩子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以及像对待朋友那样平等、尊重地去和孩子探讨。



可以是价值观念,也可以生活中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

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开发,在学习过程中也学会不仅仅是云里雾里的听从、背诵,而是把自己的思考放入其中,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内容。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