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正文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方面的《纲要》或意见都有哪些?

新学期开学,教育部针对中小学教学教育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的启示阶段,也是最长的阶段。所以面对这一时代性命题,如何加强小学课程体系建设,怎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和创新课程形式构建优质小学教育,这些都非常重要。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份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将“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进行部署。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的启示阶段,也是最长的阶段。所以面对这一时代性命题,如何加强小学课程体系建设,怎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和创新课程形式构建优质小学教育,这些都非常重要。
在“2019小学教育发展论坛”上,中外教育界专家学者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十余个省市的知名校长分享了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前沿理念及探索成果。


聚焦课程建设:

众所周知,小学是我国在读规模最大的教育阶段,也是处于个体成长的最关键阶段,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首先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提出并提出青年教师成长为“四有好老师”的五个关键要素,即“真心”、“锤炼”、“学习”、“创新”和“收获”。
北京大学副校长陈宝剑则是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谈起。他表示,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根基所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当前,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课外学习负担的平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北京大学将在思想、人才、硬件进行全力支持。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本中则是认为,最近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体现了小学生健康成长、科学发展的核心要求,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挑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系统提出的“八个更加注重”,即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揭示了教育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实现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则是提出,讲重大部署,实际上就是首先要明确我们现在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现在我们从哪儿来,现在处在什么地方,要往哪儿去。深化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建设更有使命担当的课程、更有时代精神的课程、更有生机活力的课程、更有成长空间的课程、更有实施保障的课程,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


课程育人的落地实践:

作为论坛承办方的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在课程改革方面独具特色的基础教育名校,更是一所具有北大文化气质的百年老校。在活动当天,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尹超分享了学校对课程育人的思考和探索。
她表示,近年来,学校以整体育人观为指导,尊重儿童成长规律,突出基础性、选择性、自主性,进一步撬动了学校教育方式的整体性变革,创建了“博雅兼容的生命发展课程体系”和“学玩合一的生命课堂”。
“回忆起1991年冰心老人为北大附小的题词——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这十个字恰好诠释了学校的育人思想。”她提到,“学”体现了对教育教学规律的遵循,“玩”体现了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坚守:“这是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学有玩,有张有驰,张弛有度,生命才会更加的丰富深刻、更加丰盈和饱满。”
基于这样的理念,构建了三层五类的课程体系,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资源。学校通过倡导“贯通学与玩,融汇情和理”,为多元开放的课程提供文化保障;通过建设“宽口径、厚基础、大视野”的多元异质的教师团队,为课程建设进一步注入活力。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纲要解答

记者:为什么要制定《纲要》?制定《纲要》的必要性是什么?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大家好,我们非常感谢社会各界对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平安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头等大事,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安全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与爱护,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又一项具体举措,必将对我们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我想,制定和颁布《纲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需要:
第一,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健全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需要。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加强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救、救护能力必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去年,我国陆续修订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对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法律要求。另外,在《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中,均提出了要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今年,我们及时在年初颁布和实施《纲要》,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加强依法办学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安全知识和提高学生防范、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巩固和健全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减少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损失,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二,是规范和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需要。
分析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我们深深感到,如果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到位,学生具有基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许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这反映出我国当前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急待加强的地方。另外,目前我国安全教育还存在急需规范的地方,如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内容大多偏重于学生安全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缺乏对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对安全行为的训练;教育行政部门也缺乏对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指导和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与开展安全教育相适应的综合保障机制;部分学校对公共安全教育重视不够,实施不力、随意性强,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等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有必要从国家层面来着手规划和明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过程,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指导,切实提高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效性,确保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
第三,是构建中小学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
根据“科学预防,积极预防”的方针,我们一直把中小学安全工作重心放在预防为主上,将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为了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先后多次单独或联合其他部门印发一系列通知和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但是这些通知与文件大多是针对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某些方面或者突出问题的,并未对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对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实施途径、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出了系统、全面的规范和要求,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政策保障,进一步健全了中小学安全教育内容,并为建立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记者:《纲要》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是如何规定的?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一是指导思想突出了时代性,强调了在我们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工作。
二是目标制定突出了针对性,从认知、技能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了规定,努力使学生不仅在主观上树立安全意识,获得安全知识,还要学会在生活实践中应用安全知识和技能,养成规范的安全行为习惯。
三是突出了基本原则的可操作性,《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详细规定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实施和办法。
记者:您能谈一下《纲要》的主要内容吗?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纲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公共安全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第二部分是“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实施途径”、第四部分是“保障机制”。这四方面不仅提出了对公共安全教育的整体要求,而且明确了不同学段公共安全的内容,同时还规定了实施公共安全教育的途径和保障机制。
参照《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规定的六大类突发公共事件,《纲要》相应地确定了公共安全教育的六个模块内容:一是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二是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三是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四是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五是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六是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它事件。
另外,在内容设置上,考虑到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范围和特点的不同,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纲要》按照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四个学段分别设置的教学内容,并且侧重点各有所不同,以提高公共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小学低年级侧重了解危险的存在;知道躲避危险和求生、求助的简单方法、技能;强调个人安全。
小学高年级侧重认识危险的危害;形成躲避危险的意识;掌握躲避危险的基本方法;强调个人安全。
初中侧重了解与安全有关的基本知识;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掌握确保安全的基本方法;强调个人安全,兼顾公共安全。
高中侧重理解与安全有关的基本方法;自觉抵制可能引发安全问题的事件;能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救助别人;既强调个人安全,又强调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
记者: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有哪些?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纲要》中明确指出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完善保障机制和各项措施,确保《纲要》能够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有:
一是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二是利用地方课程,采用班、团、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公共安全知识;三是通过游戏、模拟、活动、体验等主题教学活动和丰富校园文化等方式来开展安全教育;四是学校通过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地震等部门,以及与家庭和社会共同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安全教育。根据《纲要》的有关规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部门和学校可以结合本地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积极主动开展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公共安全教育活动。
各地还要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建立健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一是要保证公共安全教育的时间。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学段的课程方案,确保完成本纲要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并要安排必要的时间,开展自救自护和逃生实践演练活动。
二是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开发网络资源、图文资料等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大力提倡学校使用公用图书经费统一购买相关教育材料,并作为学校公共图书的一部分,供全体学生循环借阅使用,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不得增加学生负担。
三是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公共安全教育列入全体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和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水平。
四是要加强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积极开展地区层面的课题研究,推进学校层面的校本研究。
五是要重视和加强教学评价与督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科学的公共安全教育评价标准,并将其列入学校督导和校长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评价的重点应注重学生安全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安全行为的形成,以及学校对公共安全教育活动的安排、必要的资源配置、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学校要把教师实施安全教育情况纳入教师评价。
记者:教育部对各地贯彻落实《纲要》方面有什么具体要求?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一是要加强宣传,提高对《纲要》的认识。《纲要》出台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宣传工作,统一思想,提高大家对《纲要》和学校安全工作的认识。通过宣传,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纲要中有关安全教育的规定,并按照《纲要》的要求在实践中有效地落实学生的安全教育;宣传工作还要面向家长和社会,通过宣传使家长和社会各界认识到学生安全和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支持和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从而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学生安全教育、齐抓共管学生安全教育的新局面。
二是各省尽快出台落实《纲要》的实施细则。《纲要》是由我部根据我国安全教育工作的整体情况制定的,综合考虑了各个地方的现实情况。但是,我国各个地方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有很大差别,学生学习、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也有很大差别,所以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从内容到形式也会有一些差别。为此,各省要按照《纲要》的要求,结合地方的现实情况,尽快出台落实《纲要》的实施细则。这样,既可以保证政策从中央到地方的连贯性,也可以体现地方情况和特色,使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是加强校长、教师培训,提高安全教育的能力建设。学生的安全教育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也就是说,学校全体教职工都要具备学生安全教育能力。应该说,校长和教师的安全教育能力是决定《纲要》能否贯彻落实好的主要因素,也决定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的效果。所以,切实加强校长和教师的安全教育培训是落实《纲要》的重要方工作。应该在校长教师的常规培训中增加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并明确规定培训课时、培训要求,以提高他们的安全教育能力。
今年,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切实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确保中小学生人身安全,努力为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氛围。

中小学教育政策有哪些

一种由五条分别是: 1、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将发文,要求学校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特别对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将做一些硬性规定。 2、我国高考改革正在稳步进行,2000年教育部拟在广东省高教3+X试点的基础上,在江苏、上海等部分省(市)进行3+X试点。“二次考试”建议尚无定论。 3、 根据全教会精神和《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已决定在全国范围启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继续教育工程将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面向全体教师,突出骨干,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开创继续教育新局面。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学前教育的目标及政策有哪些

目标: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

2、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政策:

1、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2、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

3、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

4、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5、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6、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拓展资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研究制定工作自2008年8月启动以来,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公开征求意见稿。并于2010年7月29日正式发布纲要。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使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同样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198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1993年,中央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现在,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有必要制定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制订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要制定的规划是指导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适应,体现全局性、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规划主要对2009年到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安排。

这12年也要分阶段规划,远期的目标和措施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联系起来考虑;近期可以规划得细一些,与教育“十一五”规划相衔接,保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系统性、连续性。但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许多工作不能等规划全做好了才进行。有些看准了的事情,可以先行试点,试验成功了立即实行。这也是我们这次制定规划的一个特点。

参考资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百度百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部官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体制改革有哪些新要求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