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1979年前后我国农业生产制由人民公社制逐渐变为了什么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发生过哪三次重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三大阶段如下:

1、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形成时期(1949年至1954年)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开始了全国性的互助合作社运动。这一阶段,通过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并以宪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私有制,使得农民能够自己耕种自己的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统为一体。

2、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开始向集体所有制转变(1955年至1979年)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人民公社继续稳定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集中力量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民个人的土地私有逐步转变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按劳分配。农民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土地集体所有制。

3、不断发展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1979年至今)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之相适应将原来的集体共同所有、集体共同使用的土地制度改为“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2002年8月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则是针对土地承包经营的第一个专门、完整的法律,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的里程碑。

2007年3月颁布施行的《物权法》提到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作为用益物权来规定的,充分体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经转变为一种物权。

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扩展资料:

完善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落实农民的所有者权益,是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唯一出路。

1、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集体土地归村民小组全体成员所有,原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按现有界址分别归属于相应的村民小组的全体居民所有。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主体职能,也适合适度的农业规模化要求。因此,以村民小组一级的集体经济组织为所有权的主体。

2、将集体土地折成股份,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给全体民在民,落实农民作为所有者的权益

根据集体土地的地理位置、肥沃程度等标准,将全部土地折成股份,分给全体居民,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作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来行使所有权限。

3、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完善

对于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来说,仅仅解决所有权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对其另一重要制度——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加以完善。集体土地主要包括两类非建设农用地;建设用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的四次变革是?

中国自建国以来,在农村共实行过四次生产关系变革,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一次的变革都意在解放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都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的发展。

1、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农业合作化

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扩展资料:

“十三五”时期财政部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着力突破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困局,探索发展农村生产力新途径。

要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财政部近期印发了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从2016年起,选择13个省份在一定时期内开展试点。要探索建立乡村治理新机制,着力点要放在加大农村基层基本保障力度上,

把钱花在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上,积极推动有人愿往基层走、有钱能往基层投、有政策多往基层倾斜。要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机制,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着力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

要牢牢把握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从宏观政策和体制上改变“重城市、轻农村,先市民、后农民”的做法,扭转“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状。重点抓好“三个机制”的建立,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新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新机制、城乡协同发展新机制。

三、着力突破农村资源环境瓶颈,探索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扩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点范围,加大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投入力度,探索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要建立农村可持续发展新机制,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大力推广科学施用配方肥,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美丽乡村等试点工作中。

四、着力突破农村要素市场体系弊端,探索实现农村产权权能新通道。

要配合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保护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为核心,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重点,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确保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本集体所有成员。

要积极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及时掌握试点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地方财政带来的影响等,维护进城落户农民享有的土地承包权、

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如何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地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业合作化

建国后 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是,?

一、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

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
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扩展资料

土地改革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实行类似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本质上还是封建主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把土地承包给农民,农民承担一定的义务,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的,农民只有经营权使用权,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的。

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一般为两千户左右)、公有化程度高。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生产中没有责任制,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这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现在土改

三中全会或启动新“土改”

30年前中国的改革就是肇始于农村,时至今日,高层再次部署新一轮改革由农村发轫。这也被看作是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一种充满现实意义的纪念方式。十七届三中全会将系统回顾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和经验教训,部署新一轮农村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地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业合作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要变革是什么

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所有制改革,但是由于农村的计划经济体制很薄弱,并没有围绕传统的人民公社制度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因此改革遇到的阻力相对来说比较小。农村的所有制改革迅速产生了连锁反应。它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发展了农村商品经济,繁荣了农村市场,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迅速统一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从此,坚持改革开放是人心所向,发展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农村和市郊土地集体所有的土地公有制。与土地公有制相伴随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不相分离,以及土地无偿无期使用和土地权利非市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是怎样的

1、1950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

为了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广大农民翻身解放,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2、1953-1956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1958后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产生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土地归公、集体所有)。

3、1978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

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

主要形式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凋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改革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它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

扩展资料:

土地改革的完成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活动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土地制度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