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欧洲的农业种植技术相比于国内,有着怎样的不同点,差距大吗?

中世纪欧洲的农业比中国差很多吗?什么原因产生这种情况?

欧洲面积并不比东亚大,反而比东亚的面积要小,然而欧洲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欧洲人口不到8亿,仅次于亚洲与非洲,欧洲经济、科技发展水平非常高,人均寿命等也平原不一定适合种植农作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亚马逊平原。亚马逊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光热充足,但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为什么呢?因为亚马逊植物长的快,微生物长得更快。



物的生长,但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19世纪末就有人发现,在欧洲,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产长的小麦,蛋白质含量小,至多只有4~8%。随着深入大陆,到俄罗斯欧洲部分,小麦的蛋白质第二,宗教问题,天主教在那时由于教宗的问题 天主教实行的非常的黑暗,包括什一税和免罪券的强行征税制度和这一个不能是免罪的制度,都是当时天主教暴敛财富的表现.


再加上当时以实欧洲大陆虽然大多较为平坦,但其海陆轮廓破碎,山脉分布大都呈东西走向,这就容易造成西风深入,再加上欧洲处于中纬度常年受西风控制,这就形成了温带海洋气候,冬暖夏凉,常年平原面积大不一定农业技术就发达,还跟气候,生产技术,政治,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游牧为主,饮食习惯也以肉食为主,政治长期处于四分五裂,没有大一欧洲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为主,比较适合草料生长,可以养牛和羊,不适合高产作物比如水稻,玉米的生长,唯一能生长的小麦产量低,韧性太大,做面包还行,如果去吃过意第二是因为欧洲的发展模式在中世纪晚期之后就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印延续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劳动力持续配置在农业上。但是欧洲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步向工业社会转型。

中国的农业和美国的农业有什么不同吗?

一、农业人口状况和环境不同

美国的条件是人口稀少,雄厚的工业能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等。

中国的条件是人口众多,政府投资让普通劳动力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作物,土地多而优的发展现代化的大规模的农业。中国现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工业也比较先进。和美国比各有优缺。

二、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不同

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美国农业的技术革命是从机械技术开始的,农业现代化经历了农业机械革命、化学革命和生物革命以及管理革命(并不排斥它们的相互交织)。

中国农业资源相对贫乏。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大。客观要求必须珍惜农业资源,走提高农业资源产出水平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三、政策不同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伴随着农户根据市场价格信号、按照利润最大化准则自由地配置农业资源以推进不断现代化的过程,美国政府还根据市场机制本身的不足,采取了许多政策手段,对农业发展进行宏观干预和调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发展。政府的干预措施起初只限于流通领域,以维持农产品价格为中心。

中国为了优先发展工业,长期以来国家曾利用行政力量通过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农业抽取工业化原始积累,导致农业资源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的自身积累能力十分低下。

美国,以色列和中国的精准农业有什么区别

1、美国:高级信息化精准农业。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践精准农业的国家,也代表着这一领域先进的发展水平。美国约有200多万个农场,其中有60%-70%采用了精准农业技术。从农业本身看,精准农业主要应用于美国中西部大豆、小麦、玉米和部分经济作物。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与应用精准农业技术的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就进行了土壤结构密度传感技术、土壤传导性技术、电磁感应技术等农业工程领域的研究,这些技术现在已经陆续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对土壤元素测定、农作物产量监测、施肥变量反应等耕作技术起到实质性推动。

美国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技术层面,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农业技术与工程技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体现了精准农业所要求的时间与空间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农田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地理信息确定作物的最佳生产模型,决定依据不同作物的差异,采用卫星定位,智能机械,智能施肥、灌溉、喷洒农药等,最大限度地优化各项农业投入,同时也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及土地资源。

美国的精准农业追求的不是集约化时代下的高产,而是强调单位面积的投入与产出的最佳比例,强调效益,因此,更加注重农业投入、农业产出、生态环境以及精准技术等不同要素的互动,互动的结果决定了效益。其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减少投入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二是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耕种中化学物质滥用造成的环境污染。近两年,美国农业企业纷纷瞄准“大数据”在农业管理的应用。

2、以色列:发达的温室技术与节水灌溉。

越来越多的航拍无人机服务于节目录制、婚礼记录之中;身边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购买了消费级航拍无人机。虽然现在的消费级无人机操作已经非常简单,但航拍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还有很多学问。下面环球网无人机频道奉上在评测过程中总结的一些超级简单且实用的航拍技巧,让初学者在朋友圈中化身“老司机”。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以色列的农产品还是大量依靠进口,其后,以色列依据本国的自然资源条件,调整了农作物种植结构,减少了对土地资源要求高的粮食作物种植,积极发展温室技术,改种产值高的花卉、蔬菜及水果,大大改善了其农业生产状况。以色列的温室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完全实现了智能化与自动化,一个温室大约4000㎡,从播种开始到收获,全过程电脑控制,基本上不需要人力,而且将滴灌技术引入温室系统,进一步提高了花卉、蔬菜等农作物的产量。

以色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以色列解决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因此,节水技术研究一直是以色列农业科学中最显要的课题。从20世纪中期开始,以色列政府大规模进行水利建设,将北部水源引入到沙漠纵深,将地下水抽取连成全国网络,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滴灌与喷灌是以色列的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形式,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第七代技术,广泛运用于温室、沙漠地带、绿化带等区域,由于其全国的地下水已经形成了联网,建立节水灌溉设施相对比较容易。

以色列十分重视农作物育种技术的开发与改变,依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开发高效无公害及抗病虫害农作物种子,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发的新品种能够降低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保证能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其良种开发技术位居世界前列。以色列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同时,还开发出水肥一体化技术,灌溉与施肥同时进行,这种精准技术是建立在对土壤品质及作物生长过程的监测之上,实现了节水、灌溉与平衡施肥的统一化。

3、中国:需求空间爆发的前夕。

中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精准农业的应用研究,先后在北京、上海、新疆、黑龙江等13 个地方实现了大面积应用。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从1999年提出精准灌溉、施肥、播种、收获及环境动态监控开始,到2003年已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在棉花生产的大面积应用中获得了极大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平均单产122千克,增产17%;实施半精量播种的棉田,播种量由原来的6千克降为4千克;氮肥的利用率可以提高7%一8%,磷肥的利用率可以提高3%一5%;单个职工管理棉花的面积从20一25亩提高到100一150亩,劳动生产率是原来的5一7倍。

近年来,中国农业部还推出116 项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旨在将物联网作为实施“互联网+ 现代农业” 行动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加快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其在节水、节药、节肥、节劳动力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产销向智能化、精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

中国规模化土地流转正在稳步推进,据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达4.03亿亩,比2013年增长18.3%,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预计2015年流转面积将达5亿亩。据北美农业发展历史及经验显示,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过程中,精准农业的需求是会持续增长,中国市场在经历10多年的培育后,已经处于需求空间爆发的前夕。

德国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

1、机械化程度高、农业发达

德国农业大部分采用机器生产,提高了效率。

2、农业种类多、范围大

德国农业涵盖生态农业、农林、渔业三大部分。2017年共有农业用地1668.7万公顷,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其中农田面积1177.2万公顷。

3、农业覆盖率达

2017年拥有农业企业26.8万家,以中小企业和家庭企业为主,平均占有土地61.4公顷,其中生态农业企业19900家。2017年农林渔业就业人口61.7万,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1.39%。2017年农林渔业产值208.3亿欧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0.64%。



扩展资料:

农业分类

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农业可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

近代农业指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转变、由劳动者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变、由自给自足的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的农业。

现代农业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生产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农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不便运输和储藏,单位产品的价值较低。

德国的工业情况:

德国鲁尔区是德国的传统煤钢工业区。慕尼黑(宝马汽车总部所在地)、汉堡(空客公司的三个客机总装中心之一)、斯图加特(奔驰和保时捷总部所在地)、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则是德国东部的工业重镇。新兴工业集中在慕尼黑一带。

2017年工业企业(不含建筑业)总产值755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1%。2017年工业就业人数(不含建筑业)817万,占国内总就业人数(4429万)的18.5%。

德国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一。德国的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子、航天、汽车、精密机械、装备制造、军工等。德国产品以品质精良著称,技术领先,做工细腻,但成本较高。德国的工业品在世界享有盛誉,而德国也是西欧最大汽车生产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德国

西欧在中世纪时期环境恶劣,是怎样实现高产的?

农业是封建社会的支柱产业,没有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就没办法支持一定数量的人口,国家的经济规模与消费市场便无从扩大,生产力也谈不上进步。所以如果说农业生产是工业城市之母,这话应该不为过。今日,我们就来瞧一瞧古代欧洲的农业生活。

一、西欧苛刻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中世纪的欧洲农作技术起点很低,虽然欧洲文明向上继承了希腊罗马文化,但日耳曼人还是将罗马人的生产方式破坏了。由于日耳曼人长期以畜牧业为主,所以养成了粗放的耕作习惯。他们在5—9世纪的几百年间,仅仅能收获2到3倍的种植量。当时西欧的农产量极低,以至于欧洲时常有人死于粮荒。


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战争

中世纪的西欧,因缺乏适合农业的气候条件而令人惋惜。西欧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有地中海气候和各种海洋性气候,但气候类型再多样,欧洲的大部分地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缺乏“雨热同期”。也就是说,当雨季来临时,植物虽可受到水份的滋养,却没有足够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在太阳高照时,缺乏水分的植物生长缓慢甚至枯萎。


伦敦常见的气候 阴雨

除了气候以外,西欧的土壤条件也不适合农业生产。同东方富饶的环境不同,西欧当时有大部分未开垦的林地和沼泽地,土壤的类型也以北方的冻土、黏土和广泛存在的沙砾土为多。西欧的地表景观并不适合大规模农场的出现,土地类型也无法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养分。砍伐森林、排干沼泽的工作还为古代农人增加了不少劳动成本。


“戴月荷锄归”的欧洲农民

二、庄园制和牲畜饲养提高了生产力

我们都知道,农业生产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虽然西欧的“地利”并不算优良,但农业的发展怎么也算赶上了“天时”和“人和”。

起初,中世纪西欧的农耕方式也很落后。在10世纪之前,欧洲人经常需要用4至8头牛来牵引重犁。重犁的出现虽说为解决黏土翻耕提供了可能,但却极度耗费人力、物力。

不过,由于欧洲的农业生产组织是领主领导下的庄园制,这是农业生产的“人和”因素之一。在庄园制下,富裕的封建主会将田野上的农奴也视为自己的附属品,因此会将犁、牛等这些昂贵的生产资料借之使用。再加上日耳曼人传统上就有大量养牛的习惯,利用牲畜犁地确实是一件方便高效的事情。这样就促进了西欧农业垦殖技术的改造和进步。


牛耕的引入帮助欧洲人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传统农业常常会遇到的土地肥力不足问题,在中世纪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以粗粮与肉类搭配为主。除了畜养耕种用的牲只之外,欧洲人还会大量培育食用的禽畜。

大量的牲畜会排出富裕的粪便肥料。肥料可以促进农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更多的农产品又可以养活新生的牲畜。牲畜的肉类可以增强农民的体力,农民的体力又导致耕种面积的扩大。这样下来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



三、从二圃制到三圃制,粮食总产量得到提升

然而,仅仅提高土地的肥力还是不够的。土地不是一个随种随收的永动机,天然肥料的增施并不会改变土地需要休耕的事实。不合理的使用地力容易造成生产力的“过载”。 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在顺利稳定了粮食产量后,西欧人必须考虑到无限重复利用同一块土地对于持续生产的风险。


欧洲农场

10世纪前后,欧洲农民通常会采用简单的二分法来处理问题,这被人们称作“二圃制”。圃是垒起来的长方形土条,农民们在田间生产时会注意保存另一半土地的肥力。“一半生产用地、一半休耕地”是有效保护地力的轮耕方式。三圃制是一种更为先进的轮耕制度,耕地被划为条形,庄园主的土地和农奴的土地依次相连。

相对于二圃制,三圃制一开始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广泛普及。由于采用三圃的地区农产量相对更高,这适应了欧洲人口增长的需要,因此才逐渐受到推广。三块地分为秋冬田、春田和休耕田,理想状态下,可将原有的农产效率提高一半。

四、配套设施与耕作细节的进步

耕作技术与“配套设施”的进步往往是相伴相生的。如果有幸能到欧洲目睹一眼田地,观察者们就会发现欧洲农田同我们有极大的不同。欧洲的田野比东方的小块田要大上许多,并且农田多呈矩形分布而不是方块形。

这是怎么回事呢?

最早的欧洲农田为了方便划分,也呈现方块造型。只不过,随着新田的开垦和旧田的合并,庄园里逐渐开始以长条田居多。这是因为使用牲畜耕作时,畜类在拉犁时不易转弯回头,因此条田的长度越长则越方便耕畜的利用。


从画作中可看出欧洲的“条田”

到后来,农民们又发明了方便马儿拉犁的挽具。由于牛只价格在中世纪后期不断升高,利用佩戴合适挽具的马儿拉犁便成了人们的最优选择。耕牛的脖颈太粗,大面积的挽具很容易扼住牛儿的气管,导致耕牛窒息。而马除了脖子更适合佩戴挽具之外,还更适合组建联合犁队。

15世纪初期,农民的生产工具也进步了很多。中世纪,农人们普遍使用的是长柄镰刀,这种镰刀只适合收割长条植物。而在15世纪以后,长柄镰刀被更加轻巧的短柄镰刀取代,以往在收割麦子时只能割下麦穗,现在则能将草秆也一并除去。草秆能够充当牲畜的饲料,这真是一举多得。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