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对于人类个体而言,有没有高于生存与繁衍的东西,并且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能被他人理解接受,且承认。

不要对他人抱有道德洁癖的期望,这个世界的灵魂都是半人半鬼。

马吐温曾经说:人生绝不要和愚蠢的人争论,他们会把你拖到他们那样的水平,然后回击你。当真理还正在穿鞋的时候,他们的谎言就能走遍半个世界。 是啊!每个人都是月亮,总有一个阴暗面,从来不让人看见。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 我“青苗”我深深的记得,培根在《论善良》中说过这样两句话:“人心固然应该善良,而行善却不能仅凭感情,还得靠理智的引导。 假如,我们与层次低的人在一起,多少会受到其中的影响,或自己变得迷失方向,或从而庸俗不堪,贪慕虚荣,或从良民,一晃而成为背后嚼人舌根的小人。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将来的是贫穷还是富贵,品味是高雅还是低

人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

人性到底是什么

人性,实在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答案众多的话题。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告子说无所谓善恶,又说食色性也,等等。中国的圣哲前贤们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阐发人性。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他们大都从人的本质存在、天然权利等角度来阐发人性,起因则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 我对此的心态则是:那么多大学问家对人性都未能给出一个公认的答案,以我等之能当然更是望尘莫及;可既然已经有那么多答案,再来一个尝试又有何妨? 我探讨人性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好地解释、激发、引导、组织人类行为,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类存在。由此,我便

人的本性是动物性还是社会性

动物性是人的本性,而社会性是为了满足动物性需要的第二性。

一、人的动物性

人的动物性是分层次的,食色等是基本的动物性,具有通性,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是生存的前提,这也是为什么说动物性是人的本性的原因。

而占有欲、控制欲以及对艺术、科学的追求等等是人高层次的动物性,是为了满足自己心理、感官的,本质上,也是为基本需求服务的,因为这满足这个层次的需求可以保证较低层次需求的更大满足。这个层次的需求没有通性,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如果没有破坏别人的利益,这个层次的需求也是无可指责的。

二、人的社会性

人类是群居生物,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必须互相依赖,有时候也可以通过互相掠夺来获得生存资源,在群体中生活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这就是人的社会性。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的社会性是第二性,是为了满足动物性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不能说动物性是坏的,社会性是好的。动物性也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如果人们都没有了饥饿感、没有了性欲,人类也就无法生存了。而社会性,无非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对个体而言,社会秩序很重要,但是为了维持它,个体也付出了部分压抑动物性的代价。

扩展资料

动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

从概念上来看,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似乎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其实还是有区别的。人的动物性主要是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人的社会性是为了满足群体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动物性对于个体来说,是美好的,而社会性对个体而言,其表现形式多数是要求人们压抑自己的动物性,为别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让出点空间,所以社会性对个体是坏的,但是却不会坏到让人活不下去,因为它存在的根本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活着。

社会性对个体有时候也是有好处的,特别是当人处于弱势的时候,对于普通人而言,其带来的好处是间接的,很多时候是不可见的,但它压抑动物性的要求却是非常直白的,那些明文规定的要求就叫法律,那些没有明文规定的,就叫道德规范。压抑动物性来实现社会性,是二者最大的冲突。

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二者的另一个区别:有些动物性一般不太适合拿到桌面上来谈的,个体也不愿意拿来跟别人分享,因为谈多了好像是在鼓励别人也去控制别人、也去占有更多的东西,这会扰乱别人的社会性,同时对满足自己的动物性造成一定的威胁。这些不适合拿出来谈的动物性,主要是那些与其他个体有关的。

所谓圣者,是社会性占绝对优势的人。所谓流氓,是动物性占绝对优势的人。所谓普通人,可能不是从一而终的社会性,也不是从一而终的动物性,两者兼而有之,轮流占据上风。

如何理解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

人与自我的关系,讲的是人要知己,最终目标是实现身心和谐,解决人类的精神危机。古老的中华智慧强调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人要了解自己很难,老子选择一个“明”字,有其深意。什么是“明”?“明”是对着黑来讲的,对着盲来讲的,“明”就是眼力好,盲是丧失了视力。看别人看得见,看自己看不见,这就是自我的盲区。老子教导我们,要让自己走出盲区,进入自我明察中去,含有非常深刻的哲理。 一、认识自我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的问题始终是哲学家智慧关注的首要问题,建立于三千多年前的希腊德尔菲神庙的石碑上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