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简述一种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各阶段,并谈谈如何进行道德教育。

简述个人道德发展阶段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征。

1、道德发展的各阶段都是一个“结构化了的统一体”,一个有组织的思想系统。

2、每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标志着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异。

3、这些阶段形成一个自然的连续顺序,在发展过程中,新的阶段从前一阶段中发展出来,因而是旧与新的综合体。

4、每一个体都是为建立他自己的综合体积极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个社会文化所规定的现成模式。

扩展资料:

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儿童通过对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介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德育也象智育一样,应该以促进儿童对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的积极的思维为基础。儿童的品德是一个发展过程,儿童是从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中逐渐理解道德的。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儿童道德推理的发展。

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就是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服从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

基于这一道德教育观点,科尔伯格认为,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经常给儿童提供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引起他们的讨论,激发他们向更高的道德阶段不断前进的愿望和动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1.理论阐述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研究基础上,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把品德发展阶段分为了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1)前习俗水平:具有关于是非善恶的道德要求,但主要从行为结果及自身的厉害关系判断是非。

2)习俗水平:遵从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关注社会需要和价值观中个人的地位和作用。

3)后习俗水平: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束缚,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人们面临道德情境时,可本着自己的良心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从事道德判断,而未必受传统习俗或社会规则制约。

每水平又分成了2个阶段,共6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表格第一列是水平,第二列是阶段,第三列是每个阶段的核心涵义,第四列是帮助理解的举例。

2.试题练兵

1)小青常在课程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青学校规定课程上不能玩手机,可小青不听,因此小娜认为小青不是好学生。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小娜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惩罚和服从B.相对功利C.遵守法规D.道德伦理

【答案】C

2)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具有法制观念趋向者属于下列()时期的特征。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道德成规前期

【答案】B

3)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修改,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她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惩罚和服从B.社会契约C.维护权威或秩序D.普遍伦理

【答案】B

4)中学生小辉因害怕被教师批评而遵守上课纪律。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辉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A.相对功利取向B.惩罚服从取向C.寻求认可取向D.遵守法规取向

【答案】B

(据网上资料。)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德育的启示。

(1)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①前道德阶段 (出生~3 岁)。此时儿童还没有道德意识,不会把自己和外面的世界分开,没有自我意识。 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


②他律阶段 (4-8 岁)遵从成人的规则;从行为结果去判断行为好坏,不考虑行为动机。

③自律阶段 (8-10 岁)儿童不是盲目遵守成人的权威,而是自主地用自己的道德认识去判断,有一定的规则意识, 有自己内在的判断标准,而且会从行为动机出发去判断。

④公正阶段 00-12 岁)。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 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

(2) 道德教育的启示 :从上述四个阶段看出可以, 儿童的道德倾向是从认识单纯的规则到了解真正意义的规则,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这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有重要启示 :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 而是连续发展的。


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可以根据儿童的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来教育孩子 :对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儿童的活动不应多加干涉,而应耐心地具体指导 ;对处于权威阶段的儿童,要靠成人的具体指导,这时,成人的示范和表率特别重要,不必强求同伴之间的互助 ;对处于可能性阶段的儿童,在教育中应注意正面引导和讲明道理,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 ;对处于公正阶段的儿童,尊重他们的思想,必要时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对教育的启示。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一、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柯尔伯格据不同年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性理论,被广泛的运用于现代学校的德育研究与教学,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开山之父”。他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俗水平 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行为准则,包括2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儿童根据行为后果判断行为是好还是坏以及严重程度,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没有真正的准则概念。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儿童为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在判断自己行为正确与否时,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自己能否免于处罚或者自己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②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或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定向倾向或朴素的利已主义的定向)。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9-16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在进行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