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学校这么做是饮鸩止渴吗?

到底是饮鸠止渴还是饮鸩止渴

是饮鸩止渴,要注意“鸩”和“鸠”是不一样的两个字,很容易弄错。饮鸩止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拼音:yǐn zhèn zhǐ kě

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八·霍谞传第三十八》:“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译文:这样的行为好比是一个人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饮鸩 (“鸩”的羽毛泡过的毒酒)。这样的话,食物还没进到肠胃里,刚到咽喉人就已经断气了,怎么可能会有人这样做呢?

扩展资料:

1、饮鸩止渴近义词

剜肉医疮:wān ròu yī chuāng,释义: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疮:伤口)。

饥不择食::jī bù zé shí,释义:指如果肚子饿了,就不再挑拣什么东西,不管什么都吃。

涸泽而渔:hé zé ér yú ,释义: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捕鱼。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

2、饮鸩止渴反义词

高瞻远瞩:gāo zhān yuǎn zhǔ,意思是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从长计议:cóng cháng jì yì,释义:慢慢儿地多加商量。现也形容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深谋远虑:shēn móu yuǎn lǜ,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梧州电子工业学校的饮鸩止渴

在广西职业教育攻坚规划出台、要求3年之内各市县都要创立自己的职业教育中心的新形势下,使得梧州市电子工业学校受到严重影响。在生源不济、四面楚歌、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赖志坚只得四处借钱,市委副书记夫人覃清成了赖志坚的债主。
据赖志坚说,2007年年底,他向覃清借了260万元。“按照当时我们的借款协议,这260万元借的时候是3分息,且还了她130万元,前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利滚利,后来滚到了6分、8分息,连本带利竟然滚到了900多万元”。
2009年11月7日,覃清将赖志坚夫妇约到南宁,覃提出让赖志坚将原来的借条作废,除去已经归还的130万元,重新再打3张借条,共789.3万元。但覃清没将原来的借条还给赖志坚,她称原借条放在珠海家里,只在原来的借条复印件上签署“原件作废”并按手印。这一小小的举动,为后来打官司中是否将这笔借款认定为高利贷带来了困难。
记者在3张借条中看到,借期都是从2009年2月1日起至2009年5月31日止,并且赖志坚和其妻谢雪莲同意以位于梧州市工业园区中的一块地作为抵押。
在这3张借条到期后,赖志坚夫妇又被覃清以帮助解决新校区问题为由,要求签署3张借条,在新的借条中,覃清又变回了借款人。蹊跷的是,这3张借条中的债权人除了覃清,又出现了一位名叫黎晓军的债权人。而赖志坚称不认识黎晓军。
在最后一次签署的借条到期后,赖志坚仍无力偿还巨额债务。

成语饮鸩止渴是什么意思

饮鸩止渴的意思是:喝毒酒来解渴。比喻用有害的办法解决眼前的问题,不顾严重后果。

拼音:yǐn zhèn zhǐ kě

出处:《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译文:这正好比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喝毒酒呢?如果这样的话,东西还没有进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

反义词

从长计议 [ cóng cháng jì yì ]

释义:慢慢儿地多加商量。

出处:《左传·僖公四年》:“筮短龟长,不如从长。”

译文:筮占所言理短,龟卜所言理长,不如慢慢儿地多加商量。

示例:元·李行道《包待制智赚灰阑记》:“且待女孩儿到来,慢慢的与她从长计议,有何不可!”

饮鸩止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一、拼音

饮鸩止渴[ yǐn zhèn zhǐ kě ]

二、出处

东汉·班固《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释义:

这正好比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喝毒酒呢?如果这样的话,东西还没有进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

三、例句

1、事实证明,那种靠毁林扩大耕地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2、依靠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活像饮鸩止渴,还是想想别的法子吧!

扩展资料

一、近义词:

剜肉医疮[ wān ròu yī chuāng ]

释义: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

出处:唐·聂夷中《咏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翻译:二月蚕未结茧,早成抵债之物;五月谷未成熟,也已忍痛卖出。这是挖掉心头好肉,来补眼前烂疮。

二、反义词:

高瞻远瞩[ gāo zhān yuǎn zhǔ ]

释义: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翻译:凡是闭塞视听,思想僵化,不能高瞻远瞩博览古今的人,就像死人一样。

乡村教育的现身很沉重,39岁男子重读小学,如今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如何?

我先来说说我了解到的农村教育的真实情况:
1、有很多年前的村村有学校合并成了一个镇有一所学校或者两个乡镇有一所学校!高中就更不用说了,由原来的全县十几所高中合并成几所啦!
2、学生由原来在家门口上学变成了坐校车上学或者家长接送或自己骑车上学,这势必给家长和孩子们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3、学习好的学生,家里有点钱的学生,父母到城里买房子的学生,有关系能进城的学生都陆陆续续的进城上学了,造成了生源严重流失!
4、优秀教师都不愿就在农村任教,想尽一切办法进军城里,后来的补充力量差不多又是没经验的新老师,剩下的这部分学生都是走不出去的,老师再怎么用力去教也是不出成绩的。所以,形成恶性循环,农村教学成绩越不好孩子就越不爱在农村学校读书!

虽然政府也特别重视农村教育,为农村改造校舍,配备师资力量,购置教学设施,努力改善学校条件,但无论如何也是大势所趋。农村教育不容乐观!


故事一:
18岁从民师干起,32年一直在农村当老师。现在的学校在校学生六百多,十三个教学班,在编老师18人。农村学校大多数学生少,像我们这样人数多的农村小学估计少之又少,这些家长把学生送到我们学校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都很严格。这也看出我们老师平时的工作有多苦多累。
今年暑假,学校有五位老师考走了,原本16名在编老师,只剩下11人,中心校补充了7位,但依旧是压力山大,没办法学校又聘请了两位老师。为了使学校能正常开课,中心校要求所有新入编的老师必须工作满五年才允许考走,否则不给签字调档。这种做法不亚于饮鸩止渴,不人道也不合规定,但不这样做学校永远缺教师,永远入不敷出。这些年轻人不愿意呆在农村,生活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回家乘车不方便。同情这些年轻人,但也同情那些嗷嗷待哺的孩子,说句不恰当的话:忠孝不能两全。
据一位考到城区的老师说,他现在每周十来节课,学校人均差不多都这些课程,但就这样学校还是聘请了好几位老师,而且教育局付工资。而我们学校,人均20节,不含晨会午读,也不包含午饭后十二点半到一点半看班时间(营养餐改制后,老师要进班看学生)。学校申请想要点工资钱,报告交上去了,领导说没钱,只能自己解决,这就要承担被请去喝茶的风险。
看到一些无厘头的提问,还有一些侮辱老师的言论,不明白这些人的动机是什么。任何行业都有鼠类,但可以肯定地说农村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优秀的,用无私奉献和默默无闻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要善待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因为偶发的现象而口无遮拦,失去底线。

故事二:
我的一个堂叔今年57岁,是乡村小学老师;一个远房亲戚今年35岁,在一所乡镇中学教书。他们是两类农村教师的代表,给我的印象是堂兄在农村乡村小学教书工作量较小,相对轻松;而亲戚在乡镇中学任教工作繁忙,压力颇大。
堂叔是老高中毕业生,没考上大学回来当民办老师,后来按政策转正成公办老师。他一直在我老家村小教语文,教龄快40年了。他当过多年小学校长,对于老家教育这方面的情况非常熟悉。
上次回老家一起吃饭,堂叔多喝了两杯,聊过当老师的事儿,堂兄很感慨,对我说:“现在在农村小学当老师可以呀,学校没几个孩子,轻轻松松的,换我到城里教书我都不去。”
原来,这几年,我老家村小学生人数锐减,三到六年级必须到中心小学去读,要住校。村小只剩下一、二年级总共不到30个孩子,却有六七个老师。小学一、二年级课程简单,没有升学压力,他又是轻车熟路,觉得工作很轻松。
农村老师的工作辛苦还源自来自各个部门的工作指派。比如今年的扶贫工作,本来不属学校老师管,也被分到学校老师头上,还有防疫站的某些表格也要老师来完成等等。
综上上述实际情况,大家来评判一下农村的老师到底有多苦吧,恐怕这种种苦非常人所能承受,因此才会出现农村教师这一职业少有人问津的现象吧。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