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请以《聊天记录》或《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亲密关系中强势方和

《亲密关系》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亲密关系》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密关系》读后感1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源于自己一直在苦恼怎么与人相处,不仅仅是怎么跟陌生人相处,还有怎么跟认识的并有一定了解的人相处,如孩子与父母,同学,朋友、同事等。

  本书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实还适用于任何的关系中,都可以从中找到相似的问题,情形。对本书中以下几个章节感触颇深。

  1、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

  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而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当确认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沮丧,然后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利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这点可以联系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张,内心叛逆的孩子,我属于后者。当我特别想要一样东西时,而且这个东西绝对是父母能力范围内的,我没有得到时我就会觉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没那么重要或者说是父母不够爱我。

  2、期望=愤恨的前身。

  我们对朋友不满或者愤恨的根源就是对他们抱有的期望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值。人们恋爱,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3、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这应该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护吧。不愿正视自己的内心,伤疤,宁愿埋着一颗定时炸弹也不愿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直觉得亲密关系中可以不需要维护,不需要技巧,但是亲密关系中偶尔出现的矛盾表明关系亲密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并不是永恒的,当然也是需要维护的。

  不要企图让别人带给自己快乐,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并没有带给你快乐的义务。

《亲密关系》读后感2

  年轻时,每个人都一刻也不得闲,都在忙碌都在追名逐利。可是,当我们追逐的某个自以为很重要的目标达成之后,这个目标便显得一点儿也不重要了。于是,我们又转而追逐下一个遥远的目标。

  不管我们有没有达成追逐的目标,很少有人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些目标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时间去追逐?

  年轻时,“做事”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觉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们还是常常感到空虚。

  但是,自古以来所有的圣贤之人一直在尝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精神导师马哈拉吉年轻时,有人问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允许”(LET)。在说这话的时候,他一定早已突破亲密关系的墙壁,体验过“墙外的生活”,因为灵魂关系的关键,正是“允许”。

  当然,这不是要我们整天呆坐着无所事事,而是要让我们明白:我们所做的事,应该是听从心的引导而做的事。如果我们能明白“允许”的道理,那么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出自灵感、创造性的想法,以及启示。

  “为做而做”与“允许”之间,生活的质量有很大的差异。“允许→→接受→→容纳→→爱”,这是我们爱自己、爱家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灵魂关系中,我们所要练习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许。沟通不再依循公式来进行,而是让我们心中的直觉、灵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觉的明灯来做我们的引导。

《亲密关系》读后感3

  寻求亲密关系的路会很苦,很难。可是当人们在寻求过程中小有收获的时候,简直会得意忘形。然而,好景不长:一次又一次的权力斗争会彻底击垮改变的信心,再一次陷入绝望的境地。

  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总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使人重又燃起对亲密关系的好奇心。于是,连续三天、多次听樊登老师的领读,12遍,一字一句,深深领会,慢慢觉知。并且,再一次拿起《亲密关系》这本书,一口气看完。

  “跟我来吧,把昨日忘掉。走出你的心,向外跨一大步。”——哈特

  亲密关系经历月晕现象——幻灭——内省——启示,到达新的起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每一个阶段,最后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亲密关系,但事实上,亲密关系之旅可能随时来个大转弯,跃入完全不同的知觉层次,而让人直达终点。

  而我的看法和感触是:幻灭、内省、启示经常往返于你的感受当中。有时让你兴奋,有时又使你沮丧甚至绝望。让你以为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一句话、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把好不容易有所改善的亲密关系,瞬间打回原形。

  学习的路当然曲折,且布满荆棘。我们必须努力克服时不时都来骚扰的“沮丧”和“绝望”,用爱填满内心的空虚与无助。“人必须不断地从错误中学习,才能进入天堂。”今天,跨过内省与启示阶段的很多原理与案例,先把作者写在书籍末尾的短诗送给大家。

  因为每次听到末尾,都会两眼含泪默下决心:带上爱,向未来。

《亲密关系》读后感4

  我觉得这是一本将“亲密关系”归因的书,但在字里行间对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具体如何处理,目前我仍然认为NVC是实用性最好的方法,两者结合着参考、印证、理解让我收获很大。

  总体感觉书中蕴含了很多个体心理学的影子。作者也表露出亲密关系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他也希望大家通过梳理亲密关系,最终达到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我觉得这点与个体心理学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

  作者将亲密关系分为五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灵魂。我分为三个任务——择偶、交流、升华。无论是五个阶段还是三个任务,都存在一条看不见的线将它们串联起来——原生家庭/童年经历。原生家庭、童年经历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些客观对我们主观形成的影响后果——信念,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几乎都是双方行为碰撞出来的,行为是由信念指引的,信念是由我们对经历进行诠释后得出的结论。按照这个逻辑,解决“问题”的终极秘密武器,最终将导向重新审视儿时的经历以及当时自己所做的决定。有意思的是,只有当自己的某些意识苏醒,并接纳和承认某些“真理”后,才能进入“审视”阶段;同时坚持“审视”状态也是个需要练习的技能。

《亲密关系》读后感5

  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

  两个相爱的人

  在地球上创造了一座伊甸园,

  并开启了天堂之门。

  经验说:“这是不可能的。”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骄傲说:“这太可笑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谨慎说:“这太冒失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理性说:“这不合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迷信说:“这会带来霉运。”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远见说:“这没有希望。”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

  当你与伴侣相互保护时,你们彼此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

  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

  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遇到自己真正的亲密导师——灵魂,让灵魂摆渡我走过所有的荒野。这是一本特别好的书,我认真读了书中的每个字,也感觉能映射在我的生活中。了解到投射理论的应用,明白我们对别人的评价都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经验的投射,也了解到怀疑理论是自己曾经在某方面遭受到挫折而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接下来面对的新的伴侣关系,持续的怀疑让我们不相信自己。到达一个地方最好的办法是你已经到那里了,生活中希望爱人爱自己就必须按照爱人已经爱我的标准去爱对方,成功的捷径是按照已经成功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的暗示,这样你就是在选择珍惜生命,奔向积极的前方。

《亲密关系》读后感6

  首先,幻想促进了浪漫。洋溢着激情的爱人们往往会将他们的伴侣理想化,缩小或忽略那些使他们止步不前的不利信息。新奇也能为新确立的爱情关系注入兴奋和能量。这种新奇对性唤醒的影响称为“柯立芝效应”。浪漫的夫妻一起参加新奇、兴奋的活动会让他们彼此更加相爱。浪漫因新奇、神秘和危险而繁荣;却因熟识而消亡。持久的浪漫不过是自相矛盾的说辞。爱情的激情成分比亲密和忠诚会更快地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浪漫的爱情也会发生改变。

  浪漫激情的三个重要因素—幻想、新奇和唤醒—一般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减弱。所以浪漫的爱情亦会日益消退,当然,浪漫在很多爱情关系中并不完全消失,但它的确一般会降低到低于起初夫妻决定结婚时的水平。促使人们结婚的爱情和使人们数十年厮守在一起的爱情并不一样。亲密比激情更为稳定。因此,相伴只爱比浪漫之爱更稳定。你只要投身于同时是好友的爱人。你还可以有目的、创造性地防止可能损害满足感的任何厌倦情绪。在婚姻生活变得没有情趣、难以让人兴奋或者没有挑战时才会滋生厌倦,厌倦是爱恋和满意的对立面,如果不再有新奇,就去创造更多的新奇。不要停止寻找新颖、吸引人的共同娱乐的好方法。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为维持爱情关系的基础。培养与爱人之间的友谊。努力保持新鲜感,把握住每一个与配偶共同进行新奇探索的机会。如果对爱人的欲望渐渐演变为平静而深厚的情感,不要觉得奇怪或失望。这种幸福结果可能会让你成为幸运的爱人。

《亲密关系》读后感7

  昨晚开始看一本书《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刚开始就被吸引了,书中所写正是我所缺的',也是我一直想要了解的,我想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我们每个人都有亲朋好友,父母、手足、室友等,当然还有伴侣,我们的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大多数时候我们受到伤害、心情低落也都是由他们引起的。同样的一件事一句话由一个没什么关系的人去做去说我们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是由我们那些亲密关系的人做我们却会受不了。好像有点矛盾,我们对最亲密的人很苛刻,对陌生人却很宽容。而事实就是如此,因为我们在乎他们我们需要他们。于是我们打着爱的名义对我们最亲密的人有种种要求与期望,一旦达不到我们的预期,我们会不开心,而这种情况在伴侣中最为明显。

  伴侣是我们最亲密的人,是陪伴我们最久的那个人,在他们身上我们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我们的一点点改变,我们都希望他们给予回应,甚至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我们都有个预期,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这样,而一旦达不到,我们会失落,我们以为他们不耐烦了不在乎了不爱了,接着我们陷入了痛苦,开始对他们不断责备开始挑刺儿,于是恶性循环。

  所以在每次生气的时候闭上眼睛深呼吸数十下,让自己平静点理智点,换位思考下,想想自己有什么问题,是不是陷入了那种可怕的模式。我们不再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不想以后有后悔,我想做得很好,我们都要做得很好,好好经营,互相体谅,好吗?

《亲密关系》读后感8

  亲情、友谊、爱情,甚至是陌生人,常常反思,我们的相遇、结缘,是一件概率多么小的事情啊。每个人都像悬浮在茫茫尘世里的一颗尘埃,原本互不干扰,到底是花费多少运气,才有幸与那个惺惺相惜的人走一段路,甚至是一声。

  有亲密关系的存在,就必然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段感情需要苦心经营,它并非由始至终都是畅通无阻,毫无波折的。一段关系的结果不是变好就是变差,可我们要努力往好的方向发展呀。很赞同书中的一句话“你幸福和快乐的最大阻碍就是自尊心”。不置可否,年岁越长,简单越不易,我们顾虑重重,瞻前顾后,生怕自己所做的一切会让自己变得十分无价值,哪怕是犯错时的一次低头认错,却不愿意。殊不知,这才是感情与个人发展的最大杀手。其实我们没有那么不堪一击,骨子里的要强需要释放在一些该一往无前的地方上。当你还在为守着那一份狭隘的自尊心而迟迟不敢向前迈一步时,你失去的是一整片海阔天空,因为究其根源,你最爱的还是自己。

  认真的去与另一个灵魂好好沟通,不失为另一种乐趣,因为孤独感,所以能够一路两个人是一种幸运。彼此守候,彼此进步,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然后将成长的课题运用到余生的为人处世上,管他时过境迁,只要你达成目标,用心地珍惜着当下,最后的结局,都该无怨无悔,问心无愧并且更加幸运曾经拥有了吧。

  说来容易做来难,但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研读,借鉴苏珊和杰夫的幸福秘诀,体会他们走过来的坎坷艰辛,也许我们的怨天尤人,能少一点点。

《亲密关系》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亲密关系》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密关系》读后感1

  年轻时,每个人都一刻也不得闲,都在忙碌都在追名逐利。可是,当我们追逐的某个自以为很重要的目标达成之后,这个目标便显得一点儿也不重要了。于是,我们又转而追逐下一个遥远的目标。

  不管我们有没有达成追逐的目标,很少有人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些目标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时间去追逐?

  年轻时,“做事”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觉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们还是常常感到空虚。

  但是,自古以来所有的圣贤之人一直在尝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精神导师马哈拉吉年轻时,有人问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允许”(LET)。在说这话的时候,他一定早已突破亲密关系的墙壁,体验过“墙外的生活”,因为灵魂关系的关键,正是“允许”。

  当然,这不是要我们整天呆坐着无所事事,而是要让我们明白:我们所做的事,应该是听从心的引导而做的事。如果我们能明白“允许”的道理,那么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出自灵感、创造性的想法,以及启示。

  “为做而做”与“允许”之间,生活的质量有很大的差异。“允许→→接受→→容纳→→爱”,这是我们爱自己、爱家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灵魂关系中,我们所要练习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许。沟通不再依循公式来进行,而是让我们心中的直觉、灵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觉的明灯来做我们的引导。

《亲密关系》读后感2

  1、如胶似漆

  小丽依偎在小捷肩头,新做的头发如瀑般美丽,散发着淡雅的清香,吃着棉花糖。小捷搂着小丽,用手指擦去她嘴角的糖沫:“宝贝,慢点吃,瞧你,吃得像白胡子老头......”

   2、新婚燕尔

  小丽学做小捷爱吃的红烧鸡,小捷从身后抱着她,小丽撒娇:“讨厌,让人家怎么做饭嘛!”不小心,鸡烧糊了,小捷勇敢地吃了一块,“没事,就当今天买了只乌鸡,味道真不错!”

  3、柴米油盐

  婚后第三年,小丽下班进家,小捷躺在沙发上看手机。“老婆,晚上吃啥?”“你怎么不做饭?我又不是你雇的老妈子!”“你吃枪药啦!爱做不做,不做我出去吃!”“砰”摔门而去。

  4、期望需求

  小捷回来,“老婆,刚才是我不对。小时候我妈总骂我,我一看到女人凶就来气。我买了你最爱吃的鱼香肉丝,趁热吃。”“老公,今天 领导批评我报表做错了,我晚上给儿子喂奶睡太晚了头疼,我不是故意的呜......”

  5、亲密关系

  小捷把小丽搂在怀中:“以后我给孩子冲奶粉,你好好休息。”小丽的头发早已剪短,两天没洗还有点味儿,可是爱和理解,让他们更亲密。

  你是小丽(理),还是小捷(解)?

《亲密关系》读后感3

  “我们通常会把自己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满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个爱我们、让我们觉得特殊的人身上,觉得有了他(她),这些需求都会得到满足了。”

  “责怪他人、批评他人行为、指责他人不愿改变,其实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地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了自身的不安。”

  克里斯多福将亲密关系(主要是爱情)分为四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和启示。在这方面,他的观点和《少有人走的路》中爱这一章有些相似,爱情在起初是热情狂喜与极乐,一切那么美好不存在任何缺点,这个阶段的爱愿意为对方做任何事。进入到第二阶段后,矛盾争吵开始产生,你甚至会觉得在对方身上找不到任何吸引你的地方。一直到第三阶段,亲密关系能够让你找到机会直视自己的内心,由此可以发现多数争吵的源点是人在逃避内心的痛苦,而那个痛苦多半是你幼时或者曾经的求而不得。如果你有勇气正视过去的痛苦,那么就有机会进入最后一个阶段,看到自己的本质得到启示。“寻找亲密关系,寻找真挚的伴侣,其实是在寻找自我。”

  如果要衡量从这本书里学会了什么,还很难,时至今日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人际交往,从书里到实际运用还是一个磕磕绊绊的过程,时常感觉挫败在于读过的书听过的道理看过的经验不少,却还是碰到那么多焦头烂额挫败愤怒的事,直到看到这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亲密关系》读后感4

  亲密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爱人,也包括家人,闺蜜。当我们和我们在乎的、在乎我们的、我爱的、爱我的人发生冲突时,要学会站在爱的角度解决问题。你愤怒,走不出来跟你儿时的记忆有关,你会想起之前相似的情况,而我们往往会将这种情绪转化给亲密关系,以求得一时解脱。只要是感情都是需要经营,何况不同于普通的亲密关系之间的感情。所以,如果你在乎他,就用爱去解决问题,不要冷战,用一颗真诚的心互诉衷肠,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面对事情,不要以家庭惯常的方式解决。循规蹈矩不会给你带来快乐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要过分在乎自己的感受。你难过不代表别人会好过。如果想要一份长久的'感情,多一点体谅,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架子。不要在乎自己付出多少。如果你爱这个人,那就无私一点,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就是这个道理吧。亲密关系中,少一点竞争心理,关系才会更亲近。以上是读完之后此时所能想到的感想。大概就是这样了,完

《亲密关系》读后感5

  我觉得这是一本将“亲密关系”归因的书,但在字里行间对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具体如何处理,目前我仍然认为NVC是实用性最好的方法,两者结合着参考、印证、理解让我收获很大。

  总体感觉书中蕴含了很多个体心理学的影子。作者也表露出亲密关系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他也希望大家通过梳理亲密关系,最终达到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我觉得这点与个体心理学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

  作者将亲密关系分为五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灵魂。我分为三个任务——择偶、交流、升华。无论是五个阶段还是三个任务,都存在一条看不见的线将它们串联起来——原生家庭/童年经历。原生家庭、童年经历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些客观对我们主观形成的影响后果——信念,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几乎都是双方行为碰撞出来的,行为是由信念指引的,信念是由我们对经历进行诠释后得出的结论。按照这个逻辑,解决“问题”的终极秘密武器,最终将导向重新审视儿时的经历以及当时自己所做的决定。有意思的是,只有当自己的某些意识苏醒,并接纳和承认某些“真理”后,才能进入“审视”阶段;同时坚持“审视”状态也是个需要练习的技能。

《亲密关系》读后感6

  首先,幻想促进了浪漫。洋溢着激情的爱人们往往会将他们的伴侣理想化,缩小或忽略那些使他们止步不前的不利信息。新奇也能为新确立的爱情关系注入兴奋和能量。这种新奇对性唤醒的影响称为“柯立芝效应”。浪漫的夫妻一起参加新奇、兴奋的活动会让他们彼此更加相爱。浪漫因新奇、神秘和危险而繁荣;却因熟识而消亡。持久的浪漫不过是自相矛盾的说辞。爱情的激情成分比亲密和忠诚会更快地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浪漫的爱情也会发生改变。

  浪漫激情的三个重要因素—幻想、新奇和唤醒—一般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减弱。所以浪漫的爱情亦会日益消退,当然,浪漫在很多爱情关系中并不完全消失,但它的确一般会降低到低于起初夫妻决定结婚时的水平。促使人们结婚的爱情和使人们数十年厮守在一起的爱情并不一样。亲密比激情更为稳定。因此,相伴只爱比浪漫之爱更稳定。你只要投身于同时是好友的爱人。你还可以有目的、创造性地防止可能损害满足感的任何厌倦情绪。在婚姻生活变得没有情趣、难以让人兴奋或者没有挑战时才会滋生厌倦,厌倦是爱恋和满意的对立面,如果不再有新奇,就去创造更多的新奇。不要停止寻找新颖、吸引人的共同娱乐的好方法。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为维持爱情关系的基础。培养与爱人之间的友谊。努力保持新鲜感,把握住每一个与配偶共同进行新奇探索的机会。如果对爱人的欲望渐渐演变为平静而深厚的情感,不要觉得奇怪或失望。这种幸福结果可能会让你成为幸运的爱人。

《亲密关系》读后感7

  寻求亲密关系的路会很苦,很难。可是当人们在寻求过程中小有收获的时候,简直会得意忘形。然而,好景不长:一次又一次的权力斗争会彻底击垮改变的信心,再一次陷入绝望的境地。

  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总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使人重又燃起对亲密关系的好奇心。于是,连续三天、多次听樊登老师的领读,12遍,一字一句,深深领会,慢慢觉知。并且,再一次拿起《亲密关系》这本书,一口气看完。

  “跟我来吧,把昨日忘掉。走出你的心,向外跨一大步。”——哈特

  亲密关系经历月晕现象——幻灭——内省——启示,到达新的起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每一个阶段,最后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亲密关系,但事实上,亲密关系之旅可能随时来个大转弯,跃入完全不同的知觉层次,而让人直达终点。

  而我的看法和感触是:幻灭、内省、启示经常往返于你的感受当中。有时让你兴奋,有时又使你沮丧甚至绝望。让你以为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一句话、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把好不容易有所改善的亲密关系,瞬间打回原形。

  学习的路当然曲折,且布满荆棘。我们必须努力克服时不时都来骚扰的“沮丧”和“绝望”,用爱填满内心的空虚与无助。“人必须不断地从错误中学习,才能进入天堂。”今天,跨过内省与启示阶段的很多原理与案例,先把作者写在书籍末尾的短诗送给大家。

  因为每次听到末尾,都会两眼含泪默下决心:带上爱,向未来。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