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孟德尔进行玉米杂交实验为什么没有发现遗传规律?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再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为什么没有

在孟德尔之前,已先后有科尔罗伊德(J.G.Koelreuter)、奈特(T.A.Knight)、萨格莱特(A.Sageret)、盖特纳(C.F.V.Gartnor)和诺丁(C.Naudin)等科学家,至少持续了100年的植物杂交工作,但是都没有取得大的进展。 1856年,为了探究控制杂种形成和发育的规律,孟德尔在奥地利布隆(Brunn)(现属捷克)的奥古斯丁(Augustin)修道院中,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他在实验中对于解决什么问题,选择什么材料,怎样分析结果等,都有一个十分清楚的构想。他创造了一整套全新的遗传学研究方法,这主要包括:单因子分析法、数学统计法和测交实验法等。严谨正确的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为什么被埋没35年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被埋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群体效应。

19世纪中期,大多数生物学家的主要兴趣还在胚胎学、细胞学、生理学、病理学与比较解剖学中。到了19世纪60年代,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成为生物学乃至整个科学界关注的中心,这就使得进化论中的变异问题进一步占据了一些生物学家的理论思维头脑,而与变异处于矛盾地位的遗传学说,则相应地未能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在这种科学背景下,孟德尔独立深入到遗传学的领域,成为现代遗传学伟大的先行者。

正是因为他在这一科学领域走得太早了,所以他的伟大发现与理论成就,不但不为当时和遗传研究无关的生物学家所理解,甚至也不为与他在理论上有某些共同点的生物学家所接受,终于被科学界错误地冷落了长达30多年。

扩展资料:

起初,孟德尔豌豆实验并不是有意为探索遗传规律而进行的。他的初衷是希望获得优良品种,只是在试验过程中,逐步把重点转向了探索遗传规律。除了豌豆以外,孟德尔还对其他植物作了大量的类似研究,其中包括玉米、紫罗兰和紫茉莉等,以期证明他发现的遗传规律对大多数植物都是适用的。

从生物的整体形式和行为中很难观察并发现遗传规律,而从个别性状中却容易一些,这也是科学家长期困惑的原因。孟德尔不仅考察生物的整体,更着眼于生物的个别性状,这是他与前辈生物学家的重要区别之一。孟德尔选择的实验材料也是非常科学的。因为豌豆属于具有稳定品种的自花授粉植物,容易栽种,容易逐一分离计数,这对于他发现遗传规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什么孟德尔的试验不足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植物的基因不全在染色体上动物的生殖细胞是染色体减数分离的结果,子代中的遗传物质都来自染色体所以说孟德尔的试验不足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什么是孟德尔发现遗传的奥秘?

孟德尔选用豌豆做遗传试验有特定的理由:孟德尔发现,豌豆是闭花授粉的植物,由于长期的闭花授粉,保证了豌豆的纯洁性,也就是说,一个开红花的豌豆品种,后代也开红花,高秆的豌豆后代也绝对不会出现矮秆的;在豌豆中,红花与白花、高秆与矮秆、圆粒与皱粒是那样泾渭分明。这些泾渭分明的一对一对的豌豆花色、粒形等称为相对性状。正是由于豌豆的遗传相对性状泾渭分明,而闭花授粉的特点,又使它们的遗传相对性状十分稳定,用具有这样特点的植物作研究,很容易观察到受异种花粉影响的效果。豌豆虽然是闭花植物,但花形比较大,用人工的办法拔除豌豆花中的雄蕊,给雌花送上花粉是容易办到的。 孟德尔胸有成竹地开始了前人没有进行过的遗传实验。他一丝不苟地拔除了红花豌豆的雄花,送上白花豌豆的花粉,得到了杂种第一代(F),第一代种子长出的豌豆开的是红花,让这第一代豌豆闭花授粉,得到了第二代种子,当第二代种子长出的植株开花时,除了3/4的植株开红花外,还有1/4的植株开的是白花。他把第一代出现的那个亲本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而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就叫做隐性性状。把第二代中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称为“分离现象”。孟德尔在用豌豆做杂交试验时,仔细地观察了如下7对差别鲜明的性状:

花的颜色:红色与白色;

种子的形状:圆形和皱形;

叶子的颜色:黄色和绿色;

开花的位置:腋生(即枝杈生)和顶生;

成熟豆荚的形状:饱满和萎缩;

植株的高度:高和矮。 最初的试验是将上述单个性状上有明显差别的两种豌豆(亲本)杂交,上述7组相对性状分别做了7次杂交。7次杂交的结果具有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杂种一代都只出现一个亲本的性状,例如开红花的植株与开白花的植株杂交,杂种一代总是清一色的红花;子叶是黄色的豌豆与子叶是绿色的豌豆杂交,子一代(F)总是具有黄色子叶的性状等,这种在杂种一代中只出现杂交双亲中一个亲本性状的现象在孟德尔观察的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中,无一例外。此外,当杂种一代自花授粉时,得到了杂种二代种子。在7次杂交的杂种二代中,都出现了两个杂交亲本的性状,即都出现分离现象。更有趣的是,杂种二代中,第一代出现过的那个亲本的性状(显性性状)和第一代未出现的那个亲本的性状(隐性性状)都为 3∶1。

1866年,孟德尔发表了《植物的杂交试验》这篇论文,揭示了生物性状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遗传定律,以后人们分别称他的发现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

然而,这篇在现在看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在当时仍然未引起任何反响。究其原因有三个:

第一,在孟德尔论文发表前的1859年,达尔文的名著《物种起源》出版了。这部著作引起了科学界的兴趣,几乎全部的生物学家转向生物进化的讨论,从而忽视了对孟德尔论文的关注。

第二,当时的科学界缺乏理解孟德尔定律的思想基础。首先,那个时代的科学思想还没有包含孟德尔论文所提出的命题:遗传的不是一个个体的全貌,而是一个个性状。其次,孟德尔论文的表达方式是全新的,他把生物学和统计学、数学结合了起来,使得同时代的博物学家很难理解论文的真正含义。

第三,有的权威出于偏见或不理解,把孟德尔的研究视为一般的杂交实验,和别人做的没有多大差别。

孟德尔晚年曾经充满信心地对他的好友,布鲁恩高等技术学院大地测量学教授尼耶塞尔说:“看吧,我的时代来到了。”这句话成为伟大的预言。直到孟德尔逝世16年后,豌豆实验论文正式出版后34年,他从事豌豆试验后43年,预言才变成现实。

直到1900年才由荷兰的德弗里斯斯、德国的柯伦斯、奥地利的丘歇马克在各自的豌豆杂交试验中分别予以证实,从而揭开了现代遗传学的帷幕。孟德尔因此被誉为遗传学的真正的奠基人,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玉米无性染色体,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那咋遗传?

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是无性生殖,例如克隆,植物组培等等。我想问一下,你在哪里看到玉米不遵循遗传定律?还有,其实玉米是雌雄同株的植物,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所以它可以自花传粉,也可以和其他玉米的花粉杂交。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