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方法 > 正文

怎样做到教育教学互融

如何才能做到教学相长与教学同乐

教学相长与教学同乐要做到如下:

1、教就要使学生得真实惠,此实惠为学生自致之实惠,非师授受之实惠,使学生得真实惠的教乃真教也。譬如医者去净病人痛苦始为神医一般,教师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才能称为名师。医者能手到病除者为神,教者能点到迷开者为圣。

2、教师要沉下心来,一面教学,一面研究,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做结合。学生要静下心来,一面学习,一面思考,一面学,一面思。学,要靠思来引导;思,要靠学来落实,学思相生。

3、二者都把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共同学思相生,想做结合,才能臻于师生同乐,教学相长的教育之幸福境界。

当前教育问题现状

一些人老想成为名师,本无可厚非,可是就是不去探究实际的课堂,不去总结反思,照搬别人经验,拷贝他人课堂,所以只能连皮毛都学不好。相反,如果对他人的课堂反复思索,吃透精神,化为己念,指导课堂,效果迥异。

譬如灌输知识则知识驾驭学生,学生自学知识则学生驾驭知识。一类是固执守旧倾向。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老一套,老品牌,土办法,管用,实用才是硬道理,花样都是肥皂泡,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如何做到师德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面向全校师范生,专门开设2学分的《师德修养》必修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职业信念教育;其他教育学类课程及学科课程教学中开展以师德教育为重点的课程思政,强化教师职业认知与师德认同;此外学校还还开设《修师德、铸师魂——品读中外教育家德育故事》通识选修课,将师德教育整体设计、全过程融入,形成职业认知和规范养成体系。 如何让“师德”二字由理念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学校一方面充分利智慧教育技术,提升师范生从教兴趣,磨练技能;同时全方位打造“课内教学+课外活动”“理论教学+ 实践锻炼”“师德认识+实践体悟”“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熏陶”“纸媒阅读+影视师德故事观赏”、融听觉、视觉多感官

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将会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的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的进度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扩展资料:

“深度融合”的定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知网-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何真正做到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如何真正做到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造就一代新人的必要条件 学校教育是主体, 而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 关心和保护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而且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要把社会和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关心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和风气。"当前,在改革学校教育工作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指导家长教育的作用,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起到强有力的辅助作用。 具体做法与要求: 一、健全"家长学校"的管理,做到四个落实。 1.组织落实。建立校务委员会,聘请六名家长代表为本届"家长学校"

如何促进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之间要建立良性联动机制,有效的沟通是关键。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一门艺术,除了要讲求真诚以外,还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事半功倍,最终赢得家长的支持与认同密切配合,有利于消除两者之的认识误区,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一步的合作互动。老师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等,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思想工作。家长也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还想知道学校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因此,我们老师可以把学校的教育计划、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日常活动告诉家长,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家庭背景、经济、生活情况告诉老师,以便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双方在互动中获益,交流中发展。

第一,不打无准备之仗

每次与家长交流,无论是电话还是面谈,都应该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谈话所达到的效果就越明显。准备工作应该分三步走:

首先,应该明确本次谈话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其次,应该摸清学生的家庭背景,例如,可从学生的言行来揣摩家长的性格,从以往的交谈记录来分析家长的态度,从平时与学生交谈中了解其家庭成员情况、父母职业、健康等情况。最后,针对家长的实际情况,分清主次、有步骤地制定谈话策略,在谈话过程中要顾及家长的感受,切忌刺痛个别家长的“死穴”,如:单亲家庭、离异、疾病等。 第二,先求同,再求异。
想要赢得家长的认同,在孩子的教育上与家长取得共识,首先,沟通双方必须打开一个话题,双方都能够在此话题上敞开心扉地交流。如果家长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被马上驳斥,那么必然会导致家长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一言不发,最终变成无话可聊,这样的交流过程肯定是失败的。所以,在谈话过程中,老师不能够急于表达反对声音,应该先肯定家长所提出的正确观点,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然后记住家长的一些错误观点,最后慢慢逐一辨析。总之,不能让家长从一开始就觉得,老师是站在他的对立面上。 第三,多肯定,多鼓励,少告状。
没有鼓励和肯定,任何人都会失去自信。家长也是,假如老师每次与老师的交谈,都是以告状为主,那么,再配合的家长也会因此而失去耐心。因此,作为老师,应该多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去加以放大,并且要把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告知家长。适当的鼓励,是一种投资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资。 第四,重新树立信心,呼唤责任感。
不少家长,是带着遗憾让子女报读中职学校的,他们深受应试教育的打击,加之对中职教育模式的不理解,常常会对子女的教育失去信心。面对此类家长,班主任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让他们恢复信心上,呼唤起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感。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