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方法 > 正文

我国的重点中学制度开始于何年

新中国教育改革从哪年开始?

中国教育改革分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等多个方面。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进西学,推广新式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901年,刘坤一与张之洞联衔上凑提出“兴学育才”、改学制、变科举、立学堂,仿日本学制。1902年8月15日,清廷颁布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钦定学堂章程》,称为壬寅学制。由于该学制制定仓促,公布后遭到诸多批评,因而未能实施。

1904年1月13日,清廷颁布张百熙等人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称为癸卯学制,为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法定近代学制系统,标志着近代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1905年9月2日,清廷下诏宣布自次年起,科举制度废止。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

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此后,新式教育在中国各地得到迅速发展。

扩展资料: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按规律办事,不断推动教育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服务大局,更加突出民生,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增添活力,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2、加强整体谋划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强化顶层设计,以发展出题目,以改革做文章,以稳定为前提,统筹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进一步优化改革整体布局,系统推进改革。

3、尊重基层首创

从基层实践创造和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选择要求中完善政策,尊重实践,尊重基层,鼓励试验,大胆突破,保护基层改革积极性;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深入实施改革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扩大改革成效。

4、增强政策协调

凝聚改革共识,更加注重各级各类教育的相互联系及教育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更加注重上下左右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和改革政策措施的相互促进,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有机衔接,更加注重社会各方参与,形成合力,顺利推进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育改革

我国于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统称?

我国的现代学校及其制度不是由本国土生土长的,而是从西方引进的。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l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一学制虽经正式颁布,但并未实行。一年之后。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此后在l905年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科举,新式学校得以迅速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经过十数年的借鉴和探索,颁布过若干个不同的学制,最终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这是在总结民国以来学校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西方国家学校教育体制基础上制定的,因而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在我国通行了数十年。该学制首次规定了

1922年学制改革的重点是在普通中小学教育方面推行什么

六三三制,新学制采用六三三四制,是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中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新学制缩短了初等教育年限而趋于合理。把小学从原来的七年改为六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幼稚园也纳入初等教育阶段,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

新学制加强了中等教育。中学年限从四年延长到六年,极大的提高了中学教育程度,便于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把中学分成初中、高中两级,既增加了地方办学的灵活性,又照顾到学生的选择余地。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有利于扩大课程的种类,促进新学科的发展。

新学制的课程标准:

小学设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公用艺术、形象艺术、体育、音乐等科。中学采用学分制和选科制。初中必修科目有公民、历史、地理、国语、外国语、算学、自然、画图、手工、音乐、生理卫生、体育。

高中采用综合中学制度,分设普通科和职业科。普通科分文理两组。公共必修科目有:国语、外国语、人生哲学、社会问题、文化史、科学概论、体育。

分科专修第一组(文科)科目为:特设国文、心理学初步、伦理学初步、自然科或数学一种。第二组(理科)为:三角、高中几何、高中代数、解析几何大意,以及物理、化学、生物选习两科。还设有选修科。

小学和中学是怎样产生的

小学 初等教育机构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的德国,由城镇主办,教习实用知识和新教教义。十七世纪初,这种学校逐渐增多,成为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欧洲各国和日本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也相继成立。现代学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留日学生引入中国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美式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清朝庭的视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真正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

我国近代教育体系是什么时候确立的?

依据教材可知,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京师大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后来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执行,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废除科举制度。故可以判断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以及新式学堂开始大量涌现应该是在1904年依据教材可知,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京师大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后来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执行,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废除科举制度。故可以判断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以及新式学堂开始大量涌现应该是在1904年。
展开全文阅读